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生活比梦想中的还要好”

2022-07-1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张一一
2022-07-1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一起学习、一起玩、一起进步,袁辉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土辉哥哥』。

本报记者 董晓 实习生 曾洪韵 陈嘉蕙

2012年,24岁的袁辉踏上了一辆开往大山深处的列车,从徐州到成都,28小时的车程,这是他追梦的起点。

成都、乐山、宜宾……到达四川之后,袁辉曾辗转多个城市。“我想问问他们需不需要支教老师,如果不需要,我就接着找。”袁辉说,“我就是想向当地的学校‘要’点课上。”

上门送教,成为一名支教老师,这是袁辉多年的梦想。

从四川找到贵州,再从贵州找到湖北,袁辉最后扎根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一待,就是十年。

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报道了徐州青年袁辉十年扎根乡村支教的事迹。

人们都说他是“咀嚼着寂寞乡愁,种下智慧的火种”。他却笑着说:“生活比梦想中的还要好,我在享受生活。”

成为“土辉哥哥”

“上午9:36,我的银行卡收到20000元转账,这是建始县教育局给我发的8个月生活补助。以前在巴东,我挣到这么多钱需要两年。”7月11日晚上11点,袁辉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

支教这十年,袁辉一直保持着志愿者的身份,没有转正,这也意味着他并不能像普通教师一样每月领到工资,只能偶尔收到些补助。而这笔不算丰厚的补助,袁辉也大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他还捡学校废旧快递包装纸盒卖,给孩子们买学习生活用品。

他说:“如果为了物质,我不会来这里。”

2012年,袁辉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他的导师写了封亲笔信,推荐他到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面试后,总编辑对他很满意,但袁辉却拒绝了,“我当时去支教的想法特别强烈,这是我从高中就开始的梦想。”

从大城市返回乡村,袁辉成为了孩子们最爱的“土辉哥哥”。他说:“我不是为了钱,我更愿意做一份自己喜欢、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袁辉高中就读于徐州一中,在那里,他阅读、思考,还当了三年的班长,热心为同学服务。袁辉说,去山村支教的梦想,大概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时光里发端和酝酿的。

而那时从电视上看到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故事,更是在袁辉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为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高分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徐本禹放弃在武汉升学的机会,到贵州山村支教。身为班长的袁辉暗下决心,“以后也要像他那样”。

出发去寻找支教地点的袁辉,在火车上想到了恩施“拐杖老师”谭定才的感人事迹,“我心想他那儿可能会要人,就想去那碰碰运气”。

彼时的巴东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山大人稀。而姜家湾教学点离巴东县城有3个多小时车程,教学点位于半山腰,生活条件艰苦。谭定才给袁辉收拾出一间房,支起床铺,让他安下了“家”。

就这样,带着一个睡袋、20多本书、几套衣服的袁辉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成了“拐杖教师”谭定才的另一副“拐杖”。

像太阳一样从大山升起

“初来乍到,一切都要重新学习,向当地村民学习、向教学点的谭老师学习、向孩子们学习,学说方言、学习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学习他们的热情与朴素。”面对陌生的支教环境,袁辉决定先把自己当成学生,再做孩子们的老师。

幸运的是,从小的乡村生活经历,让袁辉与大自然、与村民们建立起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尽管教学点环境艰苦,连基本的生活用水也无法满足,但每次袁辉提着桶到附近村民家讨要的时候,村民们都极其热情。“他们主动帮我灌满水,还给我倒茶,给我烤玉米、红薯、白果吃。冬天他们杀了猪,又纷纷请我去吃杀猪饭,邀请的人太多,我的‘档期’都排不过来了。”

姜家湾教学点共有27个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不少来自单亲家庭。袁辉利用周末跋山涉水,走访每个孩子的家庭。发现哪家有困难,就悄悄留下一笔爱心款。

一年多后,由于姜家湾教学点学生人数减少,袁辉受邀进入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在那里服务了近6年。为了锻炼自己,袁辉在学校主动承担接近两个老师的工作量。为了增强教书本领,他常抽空去附近的中学问别的老师“要”课上。

白沙坪小学的谭校长说:“有时候我还给他做工作,我说‘你把你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在这里了,现在应该回去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又特别害怕他走,因为他一走,也难能遇到他那么好的人了。”

袁辉就像冬日里的太阳,没那么炽热,但却异常温暖。

村里有个叫青青的孩子,患有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多次骨折后,医生不让她再下地行走。青青无法去学校上课,袁辉每周抽出两个下午的时间,骑摩托车十多公里去青青家给她上课,风雨无阻。为节省时间,袁辉攒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冬天,高山上道路结冰,袁辉只能步行去她家,为不耽误教学进度,即使大雨大雪天,步行两个多小时,他一样准时到达。

这样的“走教”袁辉坚持了6年,从一年级教到青青小学毕业。后来,青青升入初中,当地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让青青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

“给青青上课,并没有报酬,我也不需要,看到青青的成长和进步,我便满心欢喜。”袁辉说,对他而言,青青也是他的老师,“她的坚韧、乐观时常感染、激励着我,她对大自然那些花鸟虫鱼的敏锐、独到观察,也启发着我要做一个更为用心、细致的人。”

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袁辉喜欢在朋友圈记录他的支教生活:带孩子们放羊、戏水、爬树、打架,制作美食拿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分享,在课上给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在班里举办“对视大赛”……作为一个80后,他的朋友圈充满童趣又纯粹。

“我非常不喜欢那种过度的教育,以及在某些知识上反复训练,我觉得这些会浪费孩子们很多的美好时光。”袁辉认为,乡村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倔强与特质,应立足于泥土和草木。

在袁辉眼里,教育学生就像是种树,要顺着他们本性生长的方向去帮助他们向上发展,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一样的木材,他希望他的学生是有个性的,他也会保护好他们的个性。

比如说,他曾有个学生叫“小棉花”,成绩不好,所以总被安排坐在教室后排。袁辉爱带学生去爬树,他发现“小棉花”的身体素质很好,很灵活,一下子就能蹿到树顶,后来他们举办爬树比赛,“小棉花”轻松摘冠,成为了“爬树之王”。

“我们给他发了奖状,还定做了一个奖杯,他开心极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得过奖状。”

在袁辉眼里,健康成长和取得好成绩是不矛盾的。玩的时候撒开了玩,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收放有度,学习效率也会更高。而且,他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仅以成绩来评判孩子。

支教10年来,袁辉有很多机会走出这里,或者成为一名有正式编制的老师,但他都拒绝了。“我不想转正,我在这只是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能陪伴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一起进步,我觉得就已经足够了。”袁辉说。

10年的大山生活,袁辉收获了很多荣誉,“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好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面对荣誉和掌声,袁辉的态度始终是,不为盛名而来,但却无比珍惜每一次的荣誉。

热闹过一阵,他也会静下来继续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里每天日出闻鸟鸣,日落听蛙声,山中绿树葱郁,田头百物竞生。我喜欢这里,我也希望我能像太阳一样从大山升起,照耀和温暖每个孩子,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让梦想照进孩子们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