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务区:发展特色经济 打造融合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 季芳
汽笛声声,班列轰鸣。“钢铁驼队”翻山越水穿戈壁,一件件“徐州制造”正加速奔跑在新亚欧大陆桥的经济走廊上。
吊臂起落,车辆穿梭。随着屋面横梁吊装完成,位于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内的“两仓”项目已完成主体钢构施工,预计8月底全面建成。
在江苏的版图上,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正形成互为支撑的黄金三角。
按照市委对港务区“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健全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强化产业支撑,发展陆港特色经济”等发展要求,港务区上下正围绕“‘一带一路’沿线领先、全国排名靠前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发展目标,以“1234”载体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梯次推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一个核心开放载体
中欧班列上半年开行同比增九成
7月8日,烈日炎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铜山货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今年第240列徐州中欧班列从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顺利出发,满载的“徐州制造”将经阿拉山口口岸发往东欧多国。
聚力高水平开放,徐州中欧班列正助力徐州跑出开放“加速度”。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2022年上半年,徐州中欧班列开行230列,同比增长91.7%;完成贸易额2.77亿美元,同比增长53.9%;江苏省内贸易额约1.1亿美元,占比达57%。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健身器材、木制品等本地特色产业货物发运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目前,经过二连浩特、满洲里、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绥芬河五个口岸出入境,徐州中欧班列已形成通达欧亚19个国家50多个城市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本地企业和淮海经济区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加强与海关、铁路及省内城市的沟通和联动,徐州中欧班列与海关、铁路开通了江苏省首列“铁路快速通关”班列,与无锡市深化联动“接续班列”,与连云港市联动“铁路箱下水”铁海联运班列。今年以来,徐州中欧班列回程班列货源不断丰富,并且开行大豆、燕麦回程班列,进一步扩大了淮海国际陆港国际物流通道。
“今年上半年,徐州中欧班列坚持将提升班列运行质效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克服疫情等重大不利影响,推动班列开行‘量质双升’。“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场站操作部负责人李秋逸表示,下一步,徐州中欧班列将开通欧洲、中亚及东南亚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班列新线路;发展完善“铁海水公”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方式;充分发挥顺堤河水港、陆港铁路港“双港”联动优势,进一步节省综合运输成本,打造淮海国际陆港成本洼地优势。
聚焦“两港”建设
“圈层布局”大力推进
7月9日,位于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中林国际贸易产业园内的“两仓”项目现场,主体钢结构已封顶,百余名建设者正在进行内部围护结构施工,预计8月底全面建成。
“两仓”指出口监管仓库和进口保税仓库。“两仓”建设是港务区聚焦“两港”建设的一个缩影。
以国际化标准谋划建设陆港和水港,港务区正进一步明晰“圈层布局”理念。对照国内先进陆港发展模式,结合港务区现状,在九里湖以南,围绕铁路集散中心打造“国际化陆港”,布局功能、仓储及产业三个圈层,分远近期实施24个项目;在九里湖以北,围绕铁水联运中心打造“国际化水港”布局功能、仓储及产业、配套服务设施三个圈层,分远近期实施20个项目。
其中,南部国际陆港已开工建设出口监管仓、进口保税仓,“两仓”的设立能够实现货物申报、查验、出仓、装运的无缝衔接,实现商贸、加工、物流等产业快速集聚,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港务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已开工建设多式联运集散中心,为往来货物在港区提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转换的功能场所,兼具仓储服务、区域分拨配送等功能,确保年底前投入使用。
同时,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全力推进杨屯站纳入中欧班列运行图定站点,目前已获国铁集团批复,预计将于三季度投入运行,有力支撑中欧班列顺堤河作业区到达功能。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抓手,牵头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国家物流枢纽,目前已上报至国家层面待批复。
紧扣“三个产业”
“四大园区”呼之欲出
冰箱家家有,但你见过能装下10个足球场大小的“特大冰箱”吗?
在港务区,万科徐州淮海国际冷链智慧物流基地正在逐渐成型,不久的将来,来自欧洲、中亚地区的生鲜肉类、乳制品、红酒等可搭乘中欧班列出现在徐州人的餐桌上。
万科徐州淮海国际冷链智慧物流基地项目规划建设两栋高标冷库,一栋常温仓、一栋综合楼及其他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作为立体存储冷库,更是流通型冷库,身兼“区域仓”和“城市仓”两种功能,城市配送可满足新兴电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业态的多种仓配要求,未来也可以作为徐州地区的进出口冷链监管仓,为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保驾护航。
围绕现代物流、临港智能装备和大宗商品精深加工等三大产业体系,港务区正全力建设“四大园区”。
现代物流产业园围绕中欧班列做大物流、贸易,先后招引落地了万科冷链智慧物流基地、港中旅华贸纸浆交易中心、中集凯通国际集装箱集结中心项目等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都市工业示范园:加强土地整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都市工业。阔澜医学、姜氏医疗电子、富兰克林自动化等项目开工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积极盘活利用垞城电厂和煤矿废弃地,先行建设6条内部骨干路网,在完善基础后进行招商。目前已有朗晟高分子新材料及汽车软管研发制造、荣港智能建筑装备研发制造、金博智能机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争取2023年年底前投产。临港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加工,形成高产值、高税收优质商品进出口、加工和分拨转运。目前,正在洽谈永泰能源年产百万吨非转基因大豆精深加工项目、良运集团粮油贸易加工项目、中材国际高效能凝胶材料等项目。
以产业聚人,以城市留人。以“两港”建设为核心,港务区正梯次推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将陆港新城建设作为长远目标,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动开放平台、产业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各项事业统筹发展,逐步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陆港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