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 为美好生活添彩
|
||
|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瑾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国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进程势不可挡。当下的徐州,数字技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数字化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日常,优化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享有充实、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蓄力添彩。
公共文化云链接 增容文化服务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强调综合施策,全程发力,涵盖了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以数字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外延,是文化馆打破时空,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的重要举措。”徐州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以来,文化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文化馆网站、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丰富的线上文化供给,提高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覆盖面、适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6月10日,“国潮汉风 快哉徐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徐州市主会场暨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沛县举行,当天在沛县文化中心汉字广场设置的非遗集市上,扫码关注“江苏公共文化云”领取非遗小礼品的摊位前,聚集了不少热情的市民。
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是江苏省文化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部署要求,搭建的覆盖全省所有文化馆(站)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具有共享直播、活动预约、慕课学习、资源鉴赏等功能。自2018年上线至今,线上服务超亿人次,对全省文化馆系统提升服务效能、优化传播模式、再造业务流程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
文化供给不打烊,在线服务有温暖。通过江苏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徐州文化馆相继推出了“徐州非遗技艺微视频课程”“党建好声音”等栏目,持续通过“云课堂”“云讲座”“云阅读”“云观展”“慕课”等形式“上新”文化服务,为市民增添了便捷的远程学习方式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地方文化场馆借助国家级、省级文化平台,做好数字化文化服务,这样的做法,在国有图书馆系统也很普遍。打开徐州市图书馆官微,可以连线全国官方图书馆的在线数字图书馆,这里容纳了海量的图书、期刊,除了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经典名著等图书之外,还有全国各地区主流报纸300多种,每天实时更新。
在读屏阅读的新需求下,数字阅读在徐州的农家书屋、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阅读新空间得到了广泛推广。据徐州市全民阅读办统计,2021年,我市数字农家书屋注册人数超过132万人,使用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双双位居全省第一;在“百种红色经典图书扫码听书”活动中,全市扫码听书人次累计超过360万人次,扫码听书人数123万余人。
云上直播新体验 扩展舞台边界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为振兴中华戏曲而飞翔,直播间的粉丝们大家好……”5月1日上午,江苏省梆子剧院的排练厅里,40多位演职人员正为下午在这里举行的“梆声传情”五一劳动节直播演出进行彩排。
笙箫锣鼓,谱写华彩乐章。专业剧院以直播的形式在线上突围,为古老艺术注入新鲜活力,这既是特殊环境下的另辟蹊径,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在展现英雄人物题材上,以铿锵有力、激昂高亢见长,近年推出了《母亲》《曙光》等优秀的原创剧目。
往常的五一假期是文艺院团惠民演出的忙碌季节。今年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江苏省梆子剧院群策群力,将线下舞台“搬”到了线上,剧院排练厅做直播间,剧院音响、灯光师变身摄像、导播,演职员牺牲休息时间,反复走台、磨合,完善细节,“和上真舞台一样对待”。
当天下午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有1000余人进入直播间观看,与线下剧院的整场观众人数相当。一条条观众的留言在屏幕上滑过,送“花”、送“掌声”,让演员们感受到与真实舞台不一样的热烈互动。
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戏积极主动和新媒体融合,让屏幕前的观众无障碍、零门槛地接触到传统戏曲文化,通过线上传播让戏曲在更大领域得以传承,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
同样以戏曲传播为己任的江苏省柳琴剧院同时承担着国家级非遗项目江苏柳琴戏和复古汉乐的传承和推广,近年通过经典戏曲录播、线上音乐会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5月间,柳琴剧院连续推出“淮海老腔说防疫”“淮海老腔说好汉”视频,接地气的表演通过多个平台的传播,让徐州人重新感受到地方唱腔的魅力。
现代传媒技术,让昔日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方小天地。在4月初居家办公的日子里,徐州市音乐家协会百余名音乐人发挥音乐以文化人、以艺暖心的作用,先后创作了40余首抗疫歌曲,通过网络平台播出后,引来无数网友点赞。
线上线下一体化 激活文化空间
2021年,文旅部发布实施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文化赋能”。随着数字化技术广阔而深入地应用,人们的文化生活从内容、载体、形式、时间、空间上都有了超乎以往的拓展。
近年,“互联网+”的运用和普及为各地文博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与途径,尤其是VR、AR及5G网络的使用,让公众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资源,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徐州博物馆及时调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利用VR等新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将历史信息情景化,通过“云展览”“云打卡”“云体验”,满足观众足不出户逛博物馆的需求,让好展览“永不落幕”。
线上传播固然便捷,关键要有好内容。徐州博物馆“在线文物虚拟展示系统(全景VR浏览)”于去年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优秀项目,微视频《大汉气象》、抖音《博物馆里说徐州》等数字节目广受欢迎,其背后凝聚了团队的专业精神。
目前,总投资1.8亿元的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中。除了硬件设施,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介绍:“博物馆还将组织实施徐州博物馆汉玉知识库构建与云端数字展等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完善徐州汉文化专题数据库、徐州汉文化知识服务平台,为做大做强徐州汉文化品牌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书香徐来·香飘四季——“阅读新时代 逐梦新征程”第十八届徐州读书节云端分享会通过线上直播,收获了10万+的点击量。在形式简约内容丰富的云启动仪式上,阅读推广人的连线对话、小小领读者的云诵读,汇聚了全民阅读的璀璨星光。网络平台的超级影响力,让家藏万卷书的徐州书香大使王华超连连赞叹:“云上传书香,让书香更远。”
文化与科技融合 助推文产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对于前人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生命力,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部分,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既能挖掘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又可催生文化产业链。
上月,江苏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大学生自主研发的汉画数字智库平台在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中脱颖而出,进入省赛。团队针对前期收集到的50多幅汉画图景,将其分为衣、食、住、行、纹饰等类别,设计了二维、三维产品展示库,将原本复杂的图像按模件拆分,虚拟组合形成场景再现、角色互动,以达到历史、文化、叙事的融合。
该项目的导师兰芳教授介绍,目前汉画数字智库平台还在完善中,未来将通过注册公司、技术转让等形式获得市场利润,线上可以通过慕课、广告投放等运营模式服务消费者,线下可以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举办讲座等,推动可持续性的文化产业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砖”聚成“金山”,需要文化数据的关联来增值赋能。5月8日在徐州美术馆开展的杨曙光建筑可视化设计作品展,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建筑结构进行形象化、组合动态化、信息可视化呈现,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诠释古代人的营造思想,让前来参观的市民耳目一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教授孙亚峰赞其“从传播学的角度,为高质量传播民族文化带来新的研究方法”。
从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可知,我国的数字经济在国家层面的引领下,将有更精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朱锦程博士表示:“深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彭城新语
科技赋能,稳步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
张瑾
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仅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的渠道。
《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智慧文旅平台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积极开发“网上游徐州”,着力打造5G+VR全景直播、5G+AR沉浸式体验、5G+AI旅游服务、5G+社交媒体旅游营销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站式数字化、系统化、便捷化文旅服务。“十四五”期间,将在徐州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超过10个。
汉文化数字资源库是徐州汉文化名城建设的基石。汇集汉代三绝、汉风遗址、文化习俗、歌舞戏剧、民间传说、饮食文化等优质徐州汉文化产业项目,打造集智能检索、多维展示、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汉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互联网+”、VR等先进数字媒体技术,将徐州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包装和表达,这项工作还有待更多有识之士的持续努力与投入。
当前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乘着时代东风,稳步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