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源地 美景入画来
|
本报记者 张雷
小沿河水源地是我市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徐州市区北区、丰县、沛县以及铜山区西北部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的供水任务。由于水源地为开放式河道型水源地,水质易受外部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较低。为保持小沿河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标准,特别是针对去年市区最高日用水量达81万吨、市区3座地表水厂基本满负荷运行、供水趋紧的情况,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小沿河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时至仲夏,记者来到位于淮海国际港务区柳新镇李场村的小沿河水源地取水口,只见这里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小桥、流水、绿树、凉亭……一派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这样的水生态系统是怎样打造的?市饮用水源水利工程管理中心主任王德刚介绍说:“这都得归功于保护区内采用了太阳能、水生植物及种植生态悬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系统,不仅改善提升了水源地水质,而且还美化了环境。”
在取水口不远处的水面上,远看像一个个“八爪鱼”造型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小沿河水源地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引进的这套太阳能生态修复系统,以其有效控藻、复氧、节能、低成本、环保等方面的优越性而被应用。”王德刚如数家珍,“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水体中提供好氧和纵向循环环境,为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好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吸收和转化,降低水体有机污染负荷。”
据介绍,在小沿河水源地,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主要应用在一级保护区。目前,这里已安装了14台太阳能生态修复系统,每天每台设备的水循环量为10万吨。
沿着小沿河畔的公路一路前行至二级保护区,可以看到防护网经过的地方水生植物绿意盎然。“我们还种植了1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草,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通过其枝叶和根系形成天然的过滤层,对水中污染物吸附、分解或转化,促进水体中的养分平衡,同时,水生植物释放的氧气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王德刚说。
据了解,小沿河河道总长15.5千米,河宽50—80米,水深4—5米。取水口至上游1.6千米处为一级保护区,1.6千米处至上游3.1千米处为二级保护区,上游3.1千米处到微山湖入湖口为准保护区。
其中,小沿河工程河段设计全长约4.2千米,全线两岸高程30.5—32.8米,设置湿生—挺水—沉水植物滨岸带,其中沉水植物(包括伊乐藻、刺苦草、龙须眼子菜、水毛茛、轮叶黑藻、狐尾藻)带位于河道两侧高程30.5—31.2米的水域;挺水植物(包括再力花、水葱、茭草和黑三棱)带位于河道两侧高程31.2—32.3米的水陆交错带;湿生植物(梭鱼草、西伯利亚鸢尾、黄菖蒲和千屈菜)带位于河道两侧高程32.3—32.8米的区域,共布置植物滨岸带约10万平方米。此外,在河道中心处布设生态悬床6600平方米,所用植物主要为伊乐藻和刺苦草,有效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改善了水源地的水体水质。
如今,在水源地辖区内,沿河都有绿植,集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于一体,一幅融合了城乡风貌的生态景观画卷正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