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5.12”,时刻不忘防灾减灾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直指防灾减灾两大课题——“减”与“护”。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灾害警钟长鸣,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有些记忆永远无法抹去,有些记忆只有被记住才能警钟长鸣。十四年前的5月12日,一场8.0级地震撼动神州,地动山摇,人们为在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同胞哭泣,也为抗震救灾凝聚起的伟大精神感动。那一瞬间,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民心中,一刻就是14年。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应对这种“点多面广”的灾情现状,需要从源头上消除风险。要评估和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组织各类演练活动,做好灾害应对各项准备。要建立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力量体系,建立防灾减灾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持续高质量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筑牢第一防线,加强部门统筹协调。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要加强各部门联合行动,让力量下沉到一线。去年,出现了诸多“奇迹”:在福建,及时预警保证百年不遇的山洪零死亡;在四川,全方位布局扑灭火灾为十几万人安全得到保障;在云南,精细化预警为五万余名同胞转移抢得先机……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密切协作。为抗震救灾提供重要组织保障,需要快速响应,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机制,第一时间调集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应进一步健全上下联通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的跨部门、跨区域等协同联动,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坚持人民至上,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价值引领,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就是要利用时间节点,多渠道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推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线上+线下推广模式,依托各类场馆、编写科普教材、发挥媒体作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在“减”上筑牢安全基石,在“护”上构建预防机制,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力量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千方百计提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水平,我们一定能凝聚起建设好、守护好美丽家园的强大力量。(沈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