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激发“就地过节”新活力
为了避免人员流动、聚集进一步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全国多地倡导“五一”期间就地过节休假。疫情情况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留住“游客”的心,做好“就地过节”这篇文章,成为各地的首要任务。要运用好“旅游+”,激发“就地过节”新活力,让“就地过节”也能丰富多彩。
做好“旅游+放心”,防控旅游两不误。旅游行业要加强自身疫情防控能力,用安全文明点亮“游客”旅程。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加强行业“处突、处异”的本领和能力;做好疫情防控网上预约工作,可采用地方一体化网上预约系统的方式,方便游客查找使用;做好旅游各环节的疫情防控管理,做好游客的信息采集、健康查验、体温监测等工作,尤其是对旅行团的查验,确保游客旅游各环节均在防控“可控”范围内。
做好“旅游+用心”,科技文化来赋能。在4月2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要求各地在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目前仍然是很多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短板弱项”,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应充分挖掘非遗等文化资源,利用盲盒收集、迷你考古挖掘、文创产品等多种文化创新形式提供优秀产品;用好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提高线下旅游资源的“线上”体验度,开发AR智能旅游、线上演播、云展览、云旅游等非接触、少聚集的产品与服务。
做好“旅游+省心”,疏导售后两不误。随着国民收入增加、文化要求提升,旅游消费更加多元、需求更为细化,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旅游服务品牌的重视和要求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将是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关键。疫情期间确保服务质量也是旅游行业的一次大考。应充分考虑预约登记、错峰限流对群众产生的影响,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对各种供给产品,尤其是线上体验、线上购买类产品,要加强对售后机制的审核和监管,避免此类产品成为“三无”产品。
春草蔓发,活力自来。积极加强旅游行业创新及高质量发展,让游客放心、体现行业用心、给国家省心,旅游行业的“春天”必将如约而至。(李思薇)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