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居民都是好邻居”
本报记者 吴云
截至4月4日,我市已有封控区131个,管控区44个。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互帮互助的邻里情,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居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信心与决心……
24小时畅通的热线
“大姨早上好,我们来做核酸检测采样啦。您今天需要买些什么,尽管告诉我。”鼓楼区民主小区D座被封控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独居老人每天都能收到“大白”的亲切问候。
“我们社区内的民主小区和锦绣茗都小区有近300户居民被封控,压力还是很大的。”永康社区党委书记郑庆标说,为了给封控区的居民提供服务,他们建了一个群,统一由志愿者帮忙。有的老人不会用手机下单,就由“大白”每天上门统计需求。为了让独居老人安心,“大白”留下了24小时畅通的紧急联系方式。而管控区的居民则实行“三级传递”,居民网购、团购或者亲朋好友送来的物资先放在小区大门口,经过消杀后由志愿者送到单元门口,再由“大白”送到居民家门口。
即使是这样,每天仍然会有“意外”发生。前几天,一位老太太求助说治疗她儿子精神病的药物吃完了,而且只能在东方医院买到。郑庆标立即联系安排志愿者记下药名后前往东方医院购买,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老太太家中。
还有一位患有糖尿病的独居老人,家中的胰岛素用完了。社区联系上其子女,然后又通过“三级传递”,送到了老人手中。
“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各种‘意外’,但也有很多暖心的事情发生,我们的居民都是中国好邻居。”郑庆标说,锦绣茗都封控楼内有两位居民不在这里住,回来一趟恰巧遇到小区封控,而他们的房子内没有任何生活用品,家人也在封控区内无法送来。郑庆标一边安慰他们的情绪,一边在业主群里说明了这一情况,很快就有二三十位邻居积极响应,折叠床、被褥、毛毯甚至连洗漱用品都有人送到了门口。
“疫情期间,居民无论有什么需求,我们都会24小时在线。”90后社区书记郑庆标说。
互相信任的承诺
泉山区醒狮小区是位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老年人较多。“被封控的二期6号楼有51户、88人,年龄最大的是一位92岁的独居老人,还有残疾人。”醒狮社区党委书记李惠说,为了保障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在楼下搭了一个帐篷,配备了一支包括医务人员、民警、网格员和消杀人员的精干队伍,夜晚留下2人值守。另外建了一个微信群,及时了解被封控居民的需求。独居老人能够自理,家属每天送饭过来,则由网格员转送到其家中。
由于整个醒狮小区成了管控区,每天外面送来的物资都要在大门口消杀,晾半个小时后再送到小区内。
4月3日晚上,小区内一名独居的年轻女孩下了一趟楼,再回家时,发现钥匙忘带了。小区内又没有开锁匠。“一个年轻女孩,总不能让她在外面过夜啊!”网格员在业主群中求助,女孩的隔壁邻居得知后,从自家窗户爬到女孩家中,帮她打开了家门。
不管是封控区还是管控区,居民常遇到的难题主要在于就医买药。管控楼栋的一个小孩被自家养的狗咬伤了,但不出小区没法打疫苗,遂向社区求助;还有一名孕妇到了该产检的日子,不能按时去医院也很着急。
李惠了解到情况后,根据疫情防控规定安排人员事先联系好医院、对接好医生、规划好出行路线,然后写下承诺书,承诺自己一定会做好防护,不在外逗留,这才给他们放行。
这份承诺,代表着老百姓之间的诚信。
封控区、管控区的居民,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九里街道办事处在微信群鼓舞业主说:“小区管控、封控以来,我们一起克服了诸多困难,但也有做不到位的地方,接下来我们会不断改进,和大家一起共克时艰!在这个春天,虽然我们无法外出踏春,但目前居家状态是对我们最大的保护!我们时刻和大家一起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