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控区“守护者”的24小时
步行3万步,接打电话166个,睡眠不到2小时……这是鼓楼区委副书记、牌楼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陈健进入到疫情封控区后日常的24小时。
“不要采访我,我只能说我们社区的每一名工作人员、每一位志愿者都很辛苦,我们的每一位居民也都很配合。暂时先不说了,有电话进来了。”陈健挂掉了记者的电话。
4月3日凌晨5点30分,徐州的天刚蒙蒙亮,运送物资、察看小区忙到凌晨3点多的陈健眯了不到2个小时就爬了起来,继续在辖区封控区域调度忙碌。
就在前一天(4月2日)晚上7点,荆南小区重点封控楼栋的109户居民领到了街道派发的物资包,“物资包里有红薯、西红柿、茄子、洋葱……太让人惊喜了!”“感谢政府、感谢社区、感谢志愿者!你们辛苦了!”居民们纷纷在微信亲邻群、朋友圈里“晒”起来。
时间回到3月28日,荆南小区发现阳性感染者,病例所在楼栋立即封控;3月29日,荆南小区被列为管控区;3月30日,荆南小区被调整为封控区。为了保障社区里近2000名居民的生活,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各级政府部门、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封控区值守,最紧张的是时间。小区居民摸底、全员核酸检测,保障小区物资,转运密接、次密接……工作人员的每一个24小时都这么忙碌。
“不敢和家人通话,怕哭出来没力气干活了”
【讲述人】:杨春景(35岁,水云间社区书记)
【抗疫瞬间】:4月3日凌晨5点15分,我从社区值班室的床上起来,开始组织大家准备当天早上8点进行的全员核酸检测。昨晚送完密接、次密接居民后凌晨两点多开始休息,一觉接近三个小时,这是我从28日小区发现阳性感染者以来,睡得最长的一觉。
【抗疫故事】:小区居民摸底、防疫物资保障、疫情防控宣传、核酸检测采样点调度、上报防疫情况、解决居民求助……保证近2000名居民的生活起居,调配100多名工作人员、志愿者,事无巨细,杨春景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这几天,杨春景和4岁儿子的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妈妈打来的视频电话、微信语音,杨春景不敢接、也不敢听,“怕自己哭出来,没力气干活了……”一串没听的语音下面,是杨春景回复:“好的,妈妈。不要担心,我还行。”
“有事请找红马甲、有事请找志愿者……”3月28日,荆南小区发现阳性感染者后,杨春景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区、街道领导的带领下立即行动起来,在楼栋张贴二维码及服务承诺,组建亲邻微信群。“居民遇到的疑问、生活中的困难,都可以在群里说,社区、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会第一时间在群内为居民答疑,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慌乱。”
荆南小区是老旧小区,全部为没有电梯的7层居民楼。“一定要让所有会使用微信的居民进群,一定要摸清居民家中实际多少人、有没有老弱病残、有没有外地返徐人员……做好疫情防控,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杨春景安排好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敲门行动”后,调配防疫物资、联系医务人员、做好人员排班……每一项工作都考验着杨春景的智力和体力,“像打仗一样,把居民底数做成电子表格后,休息半小时就到了第二天清晨的全员核酸检测,但所幸大家配合密切,亲邻微信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请16号楼1单元的居民出来做核酸检测……请所有志愿者做好防护,到各单元敲门提醒未做核酸检测的居民下楼检测……”3月29日,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时,杨春景通过前期组建的楼栋亲邻群,在群内精准通知各楼栋核酸检测时间,使居民们能够分时段、无聚集参加核酸检测。另外,对于哺乳期妇女、卧病在床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杨春景组织人员提供上门核酸采样服务。
“13号楼有一户人家,老人卧病在床,小孩不到十岁,家里无人做饭,生活存在困难。”3月30日上午,荆南小区13号楼亲邻群里收到杨春景发布的一则消息。消息一经发布,邻居们争相报名送饭,并排好早中晚送饭班次。户主老人在收到送来的饭菜时,感动落泪。
“我好像是主心骨,又好像是一个灭火队员……”从3月28日,杨春景一直在小区里开展疫情防控,没时间回家,也回不去家,每天的微信、电话不断,要协调、要处理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志愿者累得晕倒了,抓紧去现场处理;消毒水不够了,抓紧联系有关部门配送;小区里又有密接、次密接了,抓紧联系救护车转运……“希望疫情快快散去,居民可以走出家门,我们工作人员可以回自己的家。”
“我和战友们一起并肩战斗”
【讲述人】:王金龙(57岁,荆南小区志愿者、小区居民)
【抗疫瞬间】:
3月31日凌晨5点,我看到小区里已经站着不少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了,每栋楼下一位,天蓝色的一身,在这阴凉的春晨中,像个战士,又像个守护神。我迅速下楼,快步奔向不远处的社区居委会所在地,要了一身同样的服装,穿上它,投入了战斗。我真的以为这是一场战斗,我就是一名战士,和战友们一起并肩战斗。
【抗疫故事】:
3月29日,社区书记杨春景通过亲邻微信群征集志愿者,王金龙迅速报名参加。当上志愿者后,王金龙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配合社区搭建核酸检测采样点,搭帐篷、拉桌子、设置一米线……接着深入小区逐户张贴宣传小贴士,逐户敲门,动员大家下楼做核酸检测。
“我家所在的楼共5个单元、每个单元7层楼,我上上下下跑了一遍,真觉得很累,身上出了很多的汗。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这样上上下下的,岂不是更累?”王金龙不禁感慨。
3月30日晚上,荆南小区从管控级别调整成为封控级别。紧接着,王金龙就听到了楼下小喇叭的广播声,手机群里也立马接到了通知,他做好了随时待命的准备。
3月31日凌晨5点,王金龙看到小区里已经站着不少身着防护服的志愿者了,每栋楼下一位。王金龙迅速下楼,投入了战斗。当天要进行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他加入进来通知居民。“在医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检测进行得很顺利,临近中午已接近尾声。大家又重新回到了家中,小区内回归了安宁。”
3月31日中午,王金龙和其他志愿者们开始为居民送快递、送外卖。5楼的那份足足有三四十斤,王金龙找了名城管队员合作才扛上去。
“我本以为防控级别提升以后会引来居民的情绪波动,结果没有。”王金龙说,“一切的一切都比我想象得好。”
■记者手记
你出不了的门,是他们回不了的家
在这个特殊时间,宅在家里是最好的选择。但社区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选择了“逆行”,选择冲在一线。
这是疫情中最富勇气的奔跑——不是朝家的方向,而是坚守在封控区里。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下每一次勇敢逆行的背后,是坚守者们敢于担当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不曾退缩,他们站在了最前面,站在了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为更多人的幸福在努力。
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我们,也感动着我们。
春寒料峭,在这场疫情的考验中,无数个平凡人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很多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坚守让徐州城格外温暖。
疫情下的徐州,每天都在被这些一线坚守的普通人所感动,我们也相信,疫情终将在坚守者的逆行中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