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徐厂村头访“牛倌”

2022-03-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3-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邵允品给小牛挠挠痒,喊它起来吃饭。


春风拂面,绿柳垂帏。一片碧油油的麦田旁,一群黄白相间的牛儿或卧或立,静静享受着春日暖阳。

牛群中,一位中年人蹲在一头小花牛旁,挠了挠它的肚皮。小花牛抬起头,打了个响鼻,甩了甩尾巴。

“起来吃饭啦。”中年人吆喝着。听话的牛儿,排起队,踱着步,一头头慢慢走进牛棚。

3月7日下午4时,这群“落户”在睢宁县李集镇徐厂村的牛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了。

“一天两餐,上午9点,下午4点,它们都养成习惯了。”说这话的是徐厂村党总支书记邵允品,今年55岁,钻牛棚是他的工作常态。

工人刚刚投完料,邵允品就拉着记者上前,捧起一把饲料:“你看,青贮玉米饲料、粉碎后的小麦秸秆,加上酒糟,牛最喜欢吃。”

“玉米是我们村集体合作社种的,把鲜玉米棒连同鲜玉米秸秆一起粉碎,做成青贮饲料,足够这群牛出栏前吃的。”邵允品告诉记者,“这个牛棚现有60头西门塔尔肉牛,一头牛一天大约吃掉15公斤饲料,一天要投料1000公斤左右。”

“牛去年11月进栏的时候,重250公斤左右,现在长到了450公斤左右,到出栏的时候,能长到700公斤。”

“养一头牛能赚多少钱?”

“一头牛出栏正常能赚3000多元,但今年这批牛能多赚一些。”邵允品笑着说,“去年11月到内蒙古通辽市买小牛犊子时是12500元一头,这价格比往年便宜不少,正好逮到了,按去年的出栏价大约26000元一头算,去掉成本,一头牛能赚个五六千元。”

“进价可不便宜,要是死一头,损失就太大了。”算算价格,记者有点担心。

“养了两年,投料、上水、清洁,都是专人负责,没死过一头牛。”邵允品蹲在正吃饭的一头牛旁边,指着卡在牛耳朵上的黄色标牌说,“进牛犊子时就打了口蹄疫疫苗,后来还打了结节病疫苗,镇里疾控部门也经常会来检查。”

“牛如果生病了,怎么能发现?”

“有办法呀,看耳朵耷不耷,看尾巴甩不甩,看皮毛亮不亮。”说起怎么养牛,邵允品“一套套”的,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牛倌”。

邵允品养牛处处用心,眼前这个800余平方米的牛棚就跟常见的牛棚不一样:六七米高呈“众”字形的棚顶,最上层是彩钢瓦,瓦下面又铺了一层干净的草苫;大棚下用铁脚手架圈成两块小棚,棚下都是水泥地。

“棚顶加上一层草苫,能保证牛棚里的温度更适宜,虽说牛怕热不怕冷,但太冷了就不长肉呀。”牛棚是邵允品自己琢磨着建的,他还有新的打算,“天暖和了,过些天就装电扇,保证空气流通。”

“5个摄像头对着这处牛棚,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得一清二楚,我手机上也能看到实时画面。”经常住在办公室的邰允品已经养成习惯,“半夜里一定要拿手机看看监控,在外面出差时也要看一看。”

“牛是村集体合作社的,大棚也是合作社的,养牛的收益让去年的村集体收入增加了五六十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种养结合,村合作社田里的玉米秸秆有去处了,小麦收割后的秸秆也成了饲料。”当了11年村党总支书记的邵允品处处精打细算,“一个小棚里的牛粪清理一次能卖500元,出栏前能清理几次,这些都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养牛比种地收益高,牛肉的行情一直很好,我也准备养几头。”村民胡居友开着电动三轮车来拉牛粪,他告诉记者,除了收粪还田,他正在学习养牛技术。

村民孔繁利也是个“能人”,去年12月,他买了18头小牛犊子,就在村里的老宅养起了牛,“我还在镇里开了家照相馆,两边跑,啥事都不耽误。”

“徐厂村养牛的成功经验,引来全镇各村效仿,带动作用明显,现在全镇从各村合作社到农户,养牛近400头。年初我们又和县农业农村局协商,准备在庄河村利用公共空间治理整理出的51亩荒废地,投资3000万元建起一个规模化养牛场,由徐厂村牵头,7个村集体入股,计划一期养牛800头,以此促进集体增收,整个项目6月底有望全面完工。”李集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孙永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