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精准施策,让渔民“转业”捧起“生态饭碗”
本报记者 骆耀明
3月7日,春光明媚。在江苏徐州新沂市新店镇辖区的骆马湖大堤一侧,4台旋耕机正在深翻土地,田地里一排彩旗迎风招展,呈现出一派春耕大忙的火热场景。
“老乡,今年打算种点什么?”看到田边有几位农民正在平整土地,记者上前打个招呼。
“这里什么也不能种,这是一个排泥场,以前都是淤泥,今年想试着种点油菜花,改良一下土质。”一位农民放下手中的活,对记者说。
现场施工负责人张成兵解释说,这里不是农田,是骆马湖清淤形成的排泥场,全部都是淤泥堆积的,原来都进不来人,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已经基本成型。今年先种点油菜花试试,今后主要栽植树木,形成绿化景观带。“这一块地小,有200多亩,你再往前走,那边干活的人才多呢。”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大约有1公里的样子,有几十个人在干活。
其中一位农民给记者介绍说,他叫张任远,今年50岁,他家就住在紧靠骆马湖的新店镇埠湖村。此前,他一直在骆马湖养鱼,养殖面积150亩。“前年骆马湖实施退圩还湖,我从渔民变成了农民,政府给我们补贴,生活没问题。现在跟着种田种树,恢复骆马湖生态环境。”
从2020年9月份开始,新沂市启动骆马湖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工程,清除湖区49.5平方公里范围内纡埂和围网。到去年底,湖区内3.8万亩围网、网箱已全部完成清理,5.3万亩圈圩土方开挖施工已完成。恢复了骆马湖自由水面4.5万亩,整体防洪库容增加了1.1亿立方米,供水调蓄库容增加了7700万立方米。
在徐州新沂,像张任远这样在骆马湖区圈圩养殖的农户共738户,涉及5.3万亩鱼塘。为保障这些养殖户的利益,新沂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按照确权土地、有证塘口、无证塘口、国有滩涂种植等类别,专项制订了圈圩养殖清理补偿方案,拿出1.5亿元用于补偿养殖户。
在清理圈圩及清淤过程中,总土方开挖量达到1450万方。新沂科学设置了7个排泥场,既解决了弃土堆放难题,又为骆马湖未来岸线综合利用发展预留了空间。
新沂市委、市政府在骆马湖退圩还湖工作中,统筹考虑生态与民生问题,制订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具有长远性的方案,切实保障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让上岸渔民有事做、有钱赚、生活好。
新沂市水务局党委委员赵立涛说,7个排泥场根据规划设计,将全部建成近自然的森林群落。目前,这些地块的土壤质量还很差,今年想栽植一些草本花卉,进行土壤改良,目前正在施工的是6号排泥场的南半部分,种植面积大约在600亩左右,主要种植的是春季油菜花,这里专门请江苏省农科院油菜花研究中心进行的设计指导,现在已经完成了播种,正在进行浇水灌溉,春季油菜花将在4月下旬开花。此外,5号排泥场的北部大约有600多亩,计划在4月中旬栽植油葵,栽植油菜花、油葵兼顾了景观效应和经济效益。
到了秋天,油菜花和油葵的秸秆全部深翻到土壤里,作为肥料提高土质。届时,再请省林科院的专家对土壤土质进行检测,看看适合栽植哪些树木。4号排泥场目前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进行指导,准备种植中山杉,中山杉是耐水性、耐盐碱性比较强的树种,目前实验地块准备种植200亩,3月底全部完成栽植。1、2、3号排泥场位于湖区,堆土的时间比较晚,暂时打算种植一些农作物来改善土壤,也能为上岸渔民增加一些收入。
随着骆马湖沿岸生态绿化项目的实施,将在骆马湖沿岸形成一条五六千亩的森林景观带,一幅层林尽染、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将徐徐展开。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