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物虎”都是“压箱底”!
|
||
|
||
|
||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虎年在即,作为汉文化文物的集藏地,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有许多“压箱底”的汉代文物带着生动的虎纹、虎形,见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学。
据徐州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岳凯介绍,徐州博物馆将于1月28日在陈列楼一楼邓永清收藏书画馆举行《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展览除展示全国近50家文博机构关于老虎的文物图片外,还特别展示了徐州博物馆中带虎的文物。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准备虎年生肖展事宜。
“徐州历史上曾长期有虎出没,虎文化在徐州地区有着丰富的内涵,虎的形象不仅在民俗生活中幻化为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还展示在文物中的铜镜、金饰、玉器中,寄托着人们对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徐州博物馆帮助布展的徐州民俗专家李世明介绍。
狮子山楚王墓是徐州获得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汉代遗存,此墓历史上虽遭盗掘,但因墓道三间耳室的“幸免遇难”,仍出土了2000余件(套)文物,本次展览中有多个带虎的文物就出自狮子山楚王墓。
玉戈(西汉)
原先展示在博物馆二楼天工汉玉厅的玉戈此次移至一楼的虎年生肖专展中。这枚玉戈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内西侧第4室门道北侧的扰土中,宽17.2厘米、高11.2厘米,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玉料为新疆和田青白玉,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透雕一只螭虎,螭虎头上尾下,虎口大张,利齿外露,尖耳圆腮,细长腰,背有毛羽三缕,丰臀,尾上卷,作奔走状。螭虎代表神武、力量、权势,透着王者风范。
这枚玉戈的柄部一面是浅浮雕猛虎,虎昂首张口长啸,利齿尖耳,肢体随戈内穿孔形状作“U”字形卷曲回环,另一面是浅浮雕朱雀,长尾披垂,双爪上扬。整件玉戈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堪称西汉玉雕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
徐博信息中心负责人陈钊告诉记者:“戈是一种攻击性兵器,一般都以铜、铁等金属材料铸成,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但器形和装饰都较为简单。汉代的玉戈非常罕见,目前全国仅山东曲阜九龙山的西汉鲁王墓与河南永城芒砀山的西汉梁王墓各出土1件,但无论玉材、造型、纹饰都不能与狮子山楚王墓的玉戈媲美。这件玉戈的刃部未见使用痕迹,当属于玉礼兵器,可能是楚王专门用作祭祀或出行的仪仗用品。”
虎头玉枕饰(西汉)
虎头形状的玉兽首也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最宽处11.5厘米、高5.8厘米、选用玉质上乘的新疆和田青白玉制成,晶莹温润。玉兽首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琢而成,阔鼻、大口、长眉、双目圆睁,眼球中央以浅浮雕呈现圆形瞳孔,卷曲的双角从两耳后绕出,额部有高浮雕的冠状饰。整个构图复杂而严谨,线条流畅而生动,把瑞兽刻画得既威严又无恐怖感。
这枚精美的玉雕是做什么用的?原来,这是楚王玉枕两端的一个组件。考古专家称,从这一组件可以看出,楚王玉枕的制作工艺和玉质明显优于同墓出土的“食官监”玉枕和楚王妃后玉枕,体现了汉代丧葬用玉的等级差别。
虎头形金饰件(西汉)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器也很精美,金带钩、金带扣等显示着楚王的奢华,展厅中一枚标重27克的虎头形金饰件张着大嘴,透着虎威。
铜镜(西汉)
虎充满力量和威力,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重要图腾崇拜物、中国传统文化的瑞兽,被广泛应用于器物纹饰上,带有虎纹的铜镜在汉墓中也很常见。在簸箕山宛朐侯墓中出土有一面特殊的铜镜,当时铜镜位于墓主人腰部下方,已残断成十余块,后经徐博文保技术人员精心粘合,终使两千年前的破镜重圆,在表面氧化层的保护下仍然光洁照人。
徐博陈列部主任岳凯介绍,这面直径18.5厘米的铜镜可不一般,背面共铸有32个人、8只虎、4只豹、16棵树、12座山峰,再加上钮区的4龙和1龟,总共有77个物像,既有生活场面,又有神话故事,在这样小的地方塑造这么大的场景,足见汉代造镜匠人的精心设计和高超技艺。镜背画像有四组,以博山纹相隔,在驯虎图区域,驯虎者站立,左手前伸,抚摸一虎,猛虎匍匐于地,呈温驯摇尾状。下排右侧的骑虎图,骑者头挽髻,骑于虎背上,虎昂首咆哮,四足蹬地,尾巴上扬,气宇轩昂。
此外,徐博还馆藏有东汉的三虎纹铜镜、龙虎对峙铜镜,汉代的虎形釉陶灯、虎形铜席镇、虎形釉陶灯、陶虎子等带虎形的多样文物,原石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带虎形的拓片也将在“虎展”中展示。
岳凯说:“文物中读虎,虎中读中国文化,目前展览尚在布展和不断充实完善中,我们将努力为观众讲好每一件文物上的虎故事,在传统虎年为观众奉上优质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