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词关乎徐州发展

2022-01-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1-2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刘玉慧 郑微

1月20日上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隆重开幕,代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紧扣时代脉搏、关乎高质量发展、振奋人心的报告中,“徐州元素”频频出现,充分彰显了徐州在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担当作为。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报告提到,大力实施扬子江城市群和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1+3”重点功能区战略。

对于徐州而言,打造区域中心,源自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持。

——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强调,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徐州确立“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一直在阔步前行。

■关键词 连徐高铁

报告提到,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连徐高铁开通运行。

2021年2月8日,连徐高铁正式建成通车。连徐高铁只是徐州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

展开徐州的交通路网,令人心潮澎湃。我市先后建成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连徐客专,高铁运营里程390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城市轨道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淮海经济区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建成运营徐州地铁1、2、3号线,地铁通车运营里程达64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一环五射两纵一联”总体格局,总里程达到464公里,实现县级节点全覆盖,80%左右的乡镇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网。

结合高铁建设,建成投用徐州东站、睢宁站、观音机场站、邳州东、新沂南等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使用徐州东动车运用所,高铁(含动车)通达度位居全国前列……

徐州交通建设的步伐不止步。

到2025年,徐州将打造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市,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构建起徐州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关键词 中欧班列

报告提到,“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高质量推进。中欧班列开行1800列。

徐州成功跻身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前列,中欧班列成为徐州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自2015年开行以来,徐州中欧班列经历了探索启动、低密度运行阶段,如今已成为国内频次高、线路优、稳定高效的国际陆路货运通道。

近年来,徐州中欧班列国际通道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经二连浩特、满洲里、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绥芬河五个口岸出入境的中俄、中亚、西亚跨里海、中欧等四个主要方向的国际班列通道;同步构建铁海联运体系,常态化开行宁波港铁海联运班列;覆盖欧亚大陆17个国家、40多个城市。去年,徐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400列,开行总量突破1000列,实现了进出口贸易额的高速增长。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报告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正成为徐州的强项。“十三五”以来,我市消费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量级不断攀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43%,2020年达到3286.09亿元,总量排名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2021年1至11月,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8.9亿元、同比增长27.5%,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预计去年全年完成4075亿元,同比增长24%左右。

目前,徐州初步形成了以主城区5大商圈为核心,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批发市场、特色商业步行街、社区商业网络、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为依托,以物流标准化、供应链体系建设等系列试点为牵引,遍布城乡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引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了苏宁商务广场、徐州金鹰国际、宜家家居、奥特莱斯等一批高端特色商贸企业,培育出徐州旭旺、江苏百盛润家2家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打造了户部山(回龙窝)、彭城商业步行街等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徐州商贸辐射半径由2015年的100公里扩展至目前的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成。

■关键词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2021年底,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峰会发布了《2021年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竞争力》评估结果,公布了“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名单”。其中,徐州居全国第47位。

当前,徐州以大数据深度运用为驱动,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直达”建设为主要抓手,城市治理更为科学与精密。大数据+网络餐饮监管能及时帮助市场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商家,为人们强力构筑了食品安全保护伞;大数据+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每日整合数万条信用数据,助力构建守信城市;大数据+车辆信息及路况平台,洞察全市驾驶与停车状况,为大众建立安全的交通环境……事实上,交通、水利、供暖、燃气等不同方向的智能体所参与的社会治理环节近在人们身边。

未来,徐州还将努力打造更多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让城市总体发展更精细、更全面、更科学、更智能。

■关键词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报告提出,努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1年3月底,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首批名单。

自2010年获“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以来,徐州工程机械企业已超1000家,形成了覆盖工程机械20多个产业门类的全产业链条。从小维修厂到大集团到产业链再到集群化发展,工程机械产业在徐州已走过70余年。

目前,徐州正在以徐工集团为龙头,坚定不移走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之路,紧盯“做长与做强”两个目标,着力攻克“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把徐州打造成为产业链齐全、产业规模三千亿元、世界一流、自主可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了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卡特彼勒(徐州)、罗特艾德、美驰车桥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及海伦哲、世通重工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共同构建了产业集群全新生态圈。

■关键词 省际毗邻地区协调发展机制

报告提出,推动构建省际毗邻地区协调发展机制。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1年工作安排》有关部署,扎实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去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期限为2021年至2030年,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水平、合作基础等因素,明确了江苏省徐州市帮扶安徽省淮北市。

徐州与淮北近年来越走越近。徐州和淮北积极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等方面。徐州、淮北两市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这个大平台上,签约多个产业项目。目前,在淮北市的徐资企业有100多家,借助区域优势,杜集区打造“飞地经济”,杜集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主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杜集区段园镇内徐州产业转移企业约占40%。同时,徐州淮北企业人才、技术要素交流频繁,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产业链。

■关键词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报告提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效,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2017年,从以全国地级市第5名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以来,徐州就站在了文明进步的新起点上,踏上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新征程。2020年,徐州又以地级市第3名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2021年11月11日,徐州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吹响全市接续奋斗再出发,勇攀文明新高峰的“冲锋号”。大会下发《徐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列出了“十大行动”10类测评项目,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有更清晰的路线图。

■关键词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报告提出,加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度。

徐州正在加快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首选。徐州的卫生资源总量位居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医院门诊人数中40%来自省外。拥有三甲医院12家,每千人床位数6.54张,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52家;拥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10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引进20个临床专家团队,建成吴孟超、董家鸿等14个院士工作站及国医大师工作站2个。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工程,优化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建设高水平区域医疗服务高地。到2025年,每千人口床位数超过7.5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