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读虎事
|
||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1月18日,距徐州美术馆虎年大展“墨语春华——2022新年艺术展”开幕还有10天,为充实展览,徐州美术馆策展团队继续“寻虎”、倾听艺术作品中的虎故事,为市民“美术馆里过大年”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
汉画是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背景下产生的刻于石上的图案。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汉代人高超的艺术水平,还能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风貌。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不但是汉画的集藏地,也是汉画收藏研究的高地。
徐州美术馆寻虎团队来到位于汉文化景区的徐州市汉画像石研究会,会长苑建中热情介绍了放置于研究会办公室的一块“黄公搏虎”石:“这块汉画像石为东汉早期作品,收藏自民间。据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记载,东海人黄公年轻时能制蛇御虎,年龄大后气力渐衰,当白虎出现在东海后,黄公持刀杀虎不成却为老虎所杀。汉代人借这则传说,将之改编为黄公杀虎的角抵戏,褒扬黄公为民除害、舍身救人的牺牲精神。”
角抵戏又称百戏,秦汉时期盛行,有故事情节、有配乐,多表现人与兽的斗争。黄公搏虎的故事在表演时人物、情节、冲突、结局层层推进,因而有戏剧史家将之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形。
在这块来自两千年前的平面阴线刻的画面上,一只猛虎从象征着森林的三棵树的背景下蹿出,瞪眼张口扑向黄公,黄公身手矫健,手持斧子,眼睛盯住老虎,在猛虎扑过来的一刹那,猛然举起斧子剖开老虎腹部,“躺杀”了猛虎。整个画面貌似平湖,实则处处惊雷。
徐州市汉画像石研究会致力于从民间搜集保护和研究汉画像石,被地方文史学者田秉锷称为“三生石上的生命聚合”。在汉文化景区的汉画像石展示长廊,苑建中会长继续为来访者介绍这里的由研究会提供的展石上关于虎的精彩:
“这个人拿着长矛向虎刺去,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战国陈轸游说秦惠王时,以卞庄子刺虎为比喻,建议欲出征的秦国先等韩、魏两国交战,趁其两败俱伤时再进兵,以达一举两得的目的。卞庄子是鲁国卞邑大夫,卞邑就在离徐州不远的临沂市。”
《史记》记载,卞庄子想要去刺杀老虎,童仆制止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吃得香甜后必定会争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就能杀死两只老虎。卞庄子认为有道理,就等两只老虎相斗,果然大虎负伤、小虎死了,卞庄子遂将受伤的大虎刺死。
古人以子解经、以经证史,汉画像石则是以图证史、借史喻事。卞庄子刺虎的寓言告诉人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勇有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结局也在警示人们:只看眼前利益,内部争斗不休,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虎是最早被人们作为图腾崇拜的猛兽之一,从原始社会就盛行,汉画像石上的虎经过汉代人的演绎,刚强有力、粗犷洒脱。汉画像石上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图案较为常见,既是辟邪求福的神袛,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白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代表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白虎不是因为是白色,而是从五行说。古代掌管兵权的人所持虎符便来自于白虎,君王出巡时也会伴有白虎旗。”苑建中的娓娓解说,让大家茅塞顿开。
虎作为百兽之王,充满力量和威严,但汉画中的虎不光威猛,还有吉祥、和平的寓意。在一块“武库图”中,画面下方为汉代人的兰锜架,即兵器架,放着环首刀、戟、铍、剑、矛等11件兵器,画面上部龙、虎、大象、瑞兽奔腾。苑建中解释说:“这个画面是汉画像石中的常见题材,表达的意思是龙腾虎跃,太平有象,刀枪入库,盛世和平。”
“武库图”中的老虎,两只虎眼呈现在一个平面。徐州美术馆策展部负责人房辉看到这个细节感慨道:“艺术家以多角度来描写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表达最为完整的形象,被称为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幅汉画像石中的虎比西方立体派的表现手法大胆多了,而且也太早了,早了1700年。”
至今已举办10年的新年艺术展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徐州美术馆、张立辰艺术馆、徐州画廊协会、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承办,徐州绿健乳业全程支持。自上周起,徐州美术馆寻虎团队已为美术馆寻访到了数十幅书画名家的虎作品、百余幅充满创意和虎气的儿童画。本周寻虎团队还将继续寻虎之旅,搜集优秀作品,并在虎年艺术展中予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