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淮海国际陆港的“星辰大海”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印发实施《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描绘了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的美好蓝图,彰显了徐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于徐州而言,奔向淮海国际陆港的新征程上,就是充满机遇和梦想的“星辰大海”,必将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磅礴力量。
立足高远定位,唱响开放大跨越的“主旋律”。《规划》将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定位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内陆国际化枢纽经济策源地、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这“四个定位”,格局之大、标准之高前所未有。作为“五省通衢”,徐州虽然不靠江、不靠海,但凭借一股跨越赶超的“雄心壮志”,牢牢把握区域崛起的发展大势,全面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积极打造国际物流及淮海经济区商贸枢纽功能,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开工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无水港”启动运行,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一项一项“硬招”“大招”,让徐州的区位优势不断升级,开放步伐持续加快,一座联通世界的现代化陆港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厚植中心能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中心”二字对于徐州而言,具有极不平凡的意义,不仅在于地缘特殊,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中心地带,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更在于地位重要,从2017年国务院确立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到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扛起“中心”担当已经镌刻在“徐州号”加速奔跑的印记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淮海国际陆港,顺应其势,正当其时,通过互联互通、互补互融,构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从而实现从“地理中心”向“经济中心”的华丽转变,未来的徐州将成为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和全国开放大局中“大显身手”。
勇担时代使命,走出别人没走过的“精彩路”。只有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徐州曾经是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历经生态转型的“凤凰涅槃”,闯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如今的徐州,美丽风景遍布城乡,8大新兴产业规模超千亿,徐工重器亮剑全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后首次调研就来到徐州,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同样如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敢于担当、敢闯敢试,在探索新路上勇做先行者、引领者。相信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通过落实好构建高效便捷功能设施体系、加快枢纽经济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协同联动等7大主要任务,通江达海迈向世界舞台的徐州,一定会走出激荡人心的精彩之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随着淮海国际陆港的蓬勃兴起,奋进中的徐州,绽放着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正以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乘风而上,闪耀着“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图景的璀璨光芒。(刘洋)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