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这里!江苏徐州: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从睡梦中醒来——推窗见绿,风轻云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高峰出行——地铁、高架桥、快速路,“1小时通勤圈”逐渐成为现实;办理业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幸福徐州的故事,与徐州市民的获得感紧密相连。
2021年12月30日,在2021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徐州第四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徐州,用一年又一年的创新、一年又一年的发展,打造幸福城市,共创美好生活。
幸福源于宜居
“以前上班开车,总担心路上拥堵,但自从地铁2号线开通后,我每天改乘地铁出行,还可以晚起一会享受美味早餐。”李露开心地说。
家住奎山街道的市民李露过去每天早上都急急忙忙出门,但最近一年多来,李露却变得不慌不忙,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地铁。
2021年6月28日,地铁3号线一期通车运营,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不仅如此,同年10月21日,备受关注的三环南路快速路部分主线正式通车,使徐州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
从无到有、从线到网,徐州的立体交通体系从规划逐步变成现实。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项惠民工程,更顺应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路平了,灯亮了,违建也拆了,小区变得越来越好了!”家住建国小区的76岁老人李秀英高兴不已。
2021年,徐州计划的5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完成。根据《徐州市区“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徐州还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32个,进一步发挥城市更新在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
幸福寄于山水
徐州城东的金龙湖宕口公园,曾是废弃的采石场,而今经过生态修复后变成了风景如画的休闲公园。
近年来,徐州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2021年,徐州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圆满完成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新造林面积175万亩、约占全省新造林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达到27.8%、继续领跑全省。
过去几年间,徐州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根据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发布的实况数据统计,2021年1月1日至12月21日,徐州市区优良天数282天、同比升高25天,优良率79.4%、同比升高7.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41.5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14.9%。
现在的徐州,蓝天白云成为徐州人“朋友圈”的常客,百姓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徐州,正迈着更加矫健的步伐,奔向绿色的未来。
幸福享于服务
近年来,徐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政治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战略性举措来抓,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信念始终如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科学谋划未来五年营商环境建设,提出对标全国一流标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样板城市的目标要求。
2021年12月份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对营商环境建设提出要求:推动营商环境向更优服务转变,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2021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幸福在于点滴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困难群众保障、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一幅幅饱含民生温度的画卷,让徐州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教育质量更高——过去的五年多来,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84所,累计招聘教师2.5万人,基础教育加快向优质均衡迈进。
医疗品质更优——目前,徐州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0余所,卫生资源总量位居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医院门诊人数中40%来自省外,“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首选。
就业服务更好——近年来,徐州不断在就业服务上出“真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以更大力度扶持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作用,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民生工作有“温度”,百姓幸福才有“热度”。
幸福徐州的故事还在延续……站在新的起点,徐州将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加快建设让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现代化城市,努力让徐州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徐报融媒记者:吴悠 刘玉慧 张雷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