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造“无废城市” 树“徐州样板”

2022-01-09  来源:徐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辑:崔东宁
2022-01-09  徐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叮~

这里有一份“作业”

请查收~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以上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
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危险废物全量安全处置

……


固废做“减法”

生态做“加法”


打造“无废城市”

徐州这样树样板!




轻点鼠标,在屏幕上就能查到某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转运等情况,还能看到危险废物运输车的运行轨迹……


徐州在全省率先建成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打造危险废物“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留痕”的完整信息链,实现“产—贮—运—处”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可视化智慧监管。



徐州做大做强低废无废的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士断腕重组升级多废高废的钢铁等四大传统行业,持续推进食品、能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固废源头减量成效显著。


市级层面出台“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以极大定力持续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治理,高规格举办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和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发布两项生态修复标准,徐州经验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2021年4月21日,徐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号焚烧炉正式投运。


项目投运后,市区每日总处理能力达3450吨,完全满足市区每天约3000吨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的需要。


自此,徐州市区进入生活垃圾“零填埋”时代。


垃圾处理系统


徐州将“无废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持续推动固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徐州凝练形成了一系列固废治理经验模式。


打造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多元发展模式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打造“生态修复+”的绿色发展模式,厚植城市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修复后的泉润公园


秸秆高效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模式

创新推广高留茬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建设完善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行秸秆收储经纪人制度,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和秸秆“五化”高值利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减废降碳。


破解无废产业建设资金难题创新“三统筹”融资模式

以循环经济产业园2200余亩起步区建设为试点,创新性提出统筹建设内容、统筹还款来源、统筹增信方式“三统筹”融资模式,成为国开行首例“无废城市”贷款项目。


绿色转型引领工业固废减量与高值高效利用模式

持续推进煤炭开采企业转型,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13个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初步建成了绿色循环的共生体系。


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模式

城市生活垃圾四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模式日益成熟,实现了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全量焚烧和“零填埋”。


匹配建成35家危废处置利用设施,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监管和安全处置水平。



徐州还积极探索建筑业源头“减废”、全域废钢绿色循环再生、市政工程污泥协同处置“吃干榨净”等模式,均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独特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徐州经验”。




废弃的门芯板做成了书架,破旧的门框变成了条凳,书籍是高年级学长留下来的,装饰墙面的艺术品原材料来自于落叶树枝、塑料瓶、废纸箱……


这样的“无废书屋”,目前在徐州已经建成了32个。



如今,从学校到家庭、到机关、到工厂的“无废文化”传播,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无废理念”在徐州得到了广泛认同。


“无废城市”建设成为共建共享幸福徐州大家庭的群众性工程,全市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1040场,参与人数近50万人次。


徐州还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群众踊跃参与试点工作,引导公众逐步转变生活习惯,以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促进“无废理念”厚植百姓心中。



全市近6万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 “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培训普及率98.06%

  • 企事业单位、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96.81%

  • 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96.88%


全市上下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无废城市”的良好局面。



“无废城市”的建设

离不开每一位徐州人的努力

你们对这份“作业”满意吗?

为自己点个赞吧!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