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生产专栏 > 正文

共同筑牢高层建筑“防火墙”

2022-01-0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01-0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时值冬季,空气干燥,用电量大,各种隐患频现,高层建筑防范火灾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居住在高层如何远离火灾?高层住宅居民应具备怎样的自救常识?记者采访了市消防部门和住建部门的相关专家。

防火重于救火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哪些建筑属于高层建筑?如何界定防火方面须“特殊照顾”的高层建筑?

对此,大龙湖旅游度假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赫永恒介绍,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部门对于高层建筑有着明确的界定标准:“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以及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依据这个标准,据市消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市高层建筑比比皆是,除市中心的商业大厦、宾馆酒店、写字楼外,建成或在建的高层住宅楼也随处可见。

而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在救火方面则面临着诸多难题。“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是世界性难题。”赫永恒分析,高层建筑如果发生火灾,蔓延快,疏散难,易造成踩踏、窒息、中毒。此外,在消防供水、消防员登高,以及登高作业场地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

“近年来,虽然我市消防部门无论从硬件装备,还是软件措施上,都加快了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救援能力的提升,但相比高层建筑数量、高度的增加,高层建筑防火形势依然严峻。”赫永恒指出,以徐州消防部门为例,登高作业车的最高作业高度可达54米,但高层建筑防火还是以建筑内部的设施固定为主,“以固为主,固移结合,防火重于救火。”

防患于未然

不同于普通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多属综合性、多功能建筑。其建筑外墙、内部有大量可燃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燃火点多,易产生大量有毒物质。

“高层建筑外保温材料依据燃烧性能分为不燃、难燃、可燃、易燃几种级别。”赫永恒表示,虽然国家早已明确要求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必须达最高等级,但不少建筑企业仍因可燃材料成本低廉、保温性能好,在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这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此外,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缺失、老旧,疏散楼梯、安全出口数量设置形式不符合标准,电梯井、管道井封堵未达到消防要求,电动车上楼充电、杂物占用消防通道等情况,也增加了火灾风险。

“你家有灭火器吗?”“你家的电动车是安全充电吗?”面对这些提问,大多数受访居民给出了否定答案,甚至一头雾水。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居民消防意识薄弱也是导致高层建筑火灾的重要因素,许多高层住宅的楼道内都有电动车充电的现象,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021年下半年,市住建主管部门联合消防部门,重点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抽查建筑外保温及装饰材料质量。重点检查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使用维护、消防设施设置、安全疏散设施、管道井维护、电气燃气管理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等情况。

针对检查过程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隐患,消防监督员已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督促进一步加强消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同时,督促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规范程序与标准运行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最关键的还是要防患于未然,提高各方面的防火意识。”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高自救意识

赫永恒告诉记者,市民应尽可能多掌握高层建筑火灾逃生和自救知识,平时要养成好的习惯,在遭遇火灾时能立足于“自救”。

高层建筑居民首先要养成“三清三关”的习惯,“三清”就是清阳台、清楼道、清厨房,把杂物清除干净;“三关”就是关电、关燃气、关门,“尤其是大功率电器 ,如电油汀、电热毯等,要在安全的看护条件下使用。”赫永恒说。

一旦发现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市民要及时拨打消防部门电话进行举报,辨明起火位置后,要尽快从安全通道撤离,切勿乘坐电梯逃生,更不能返回火场拿取财物。

逃生过程中,要用湿毛巾等物件捂住口鼻,烟雾非常大时,最好匍匐前进,一方面地面附近烟雾会少很多,其次也利于观察情况。

烟火封堵逃生通道时,可退回房间关闭门窗,用湿布条等堵塞门窗缝隙,向迎火门窗浇水降温,并通过拨打电话求助或在阳台、临街窗口大声呼喊、照射手电、抛扔衣物等发出求救信号。

高层建筑着火后,切不可盲目跳楼。如果被困于三层以下,可沿排水管下滑或将床单结成绳索滑绳自救逃生,也可将室内席梦思、被子等软物抛到楼下,从窗口跳至软物上逃生。

对高层建筑中的家庭住户来说,除了掌握自救常识之外,在家中准备灭火器、应急救援包、逃生绳等逃生救援用品,也可以应对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