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找矿尖兵”变身“生态园丁”

2021-12-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2-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州市卧牛山公园南侧废弃矿山治理现场。通讯员 沈永炬 摄

◎徐报融媒记者 朱睿

“你看,那就是我们参与修复的睢宁县太平山露采矿山。”已是寒冬时节,驱车至睢宁县太平山露采矿山山麓,顺着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队长王善丰的指尖望去,一级级削坡降段的台阶就像一条条梯田蜿蜒在数百米高的矿山上,从山脚直到山顶,蔚为壮观。

“我们是一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公益性地勘队伍,以前是地质‘找矿尖兵’,现在成了矿山修复的‘生态园丁’。”王善丰笑着说。

计划修复25个项目近5000亩

2019年,我市启动“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这群“生态园丁”承揽了25个矿山修复项目的地质勘探和系统设计工作。“截至目前,25座总面积达4913.53亩山地的地质环境治理设计工作已全部完成。项目实施后,可实现绿化边坡2310.24亩,新增耕地830亩、园地52亩、林地342.67亩、后备用地1378.62亩。”副队长刘爱斌说。

废弃矿山想要变青山,需要通过设计准备、野外踏勘、初步方案、图件设计、报告编制等环节,绘制因地制宜的“定制设计图”。

地质五大队副总工程师蔡承刚告诉记者,在睢宁县官山镇张山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中,测绘人员共调查路线2.5千米,地质测点6个,地形测点806个。野外摄影和航拍技术齐上阵,为综合分析和规划设计提供了详尽的数据。

像这样依据原有地形变“废地”为“宝地”的设计项目,并不是孤例。

露天开采场变身生态绿化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位于贾汪的徐州工业园区东山西坡废弃矿坑边,工人们躬身栽种耐旱植物樟子松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今年10月,这里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竣工。早在2019年,地质五大队就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前往矿区系统调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依据勘察到的不同地形地貌,将东山矿区划分为9个治理区域,设计了6种矿山治理方案。

“这里过去是一家露天石灰石开采场,乡亲在农闲时候就看着地质五队设计治理这一区域的山体。”眼见着山一天天变绿,村民老徐说自己打心眼里想为这些队员点个赞。

“经过实地测量勘察,我们为这里规划了1.6万平方米的山体坡面绿化工程,设计了种植穴复绿区、安全平台复绿区以及坡脚植被复绿带等多个生态绿化区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蔡承刚说。

据地质五队党委书记周贤金介绍,从“找矿尖兵”变身“生态园丁”,他们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原则,积极将生态修复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布局中,用技术支撑提升地方生态系统治理水平。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铜山区汉王镇孤山修复设计,正是将“矿山+公园”新模式植入到当地特色的生动实践。孤山不“孤”,移步换景。设计人员依据山体形势,划分出雨水花园、台地花园、山林步道、桃花谷、植草沟和休闲空间,在注重四季有景的同时凸显一季特色,主打“桃花”为特色的植物种植,打造绿坪、孤芳、夹道、揽盛、暗香、浮色六大主题空间,形成观赏空间多样化的美丽“桃花谷”。

“不能只填坑填洞加覆绿。”蔡承刚说,废弃矿山设计工作,还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大环境,带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村民贾先进始终关注着家附近的卧牛山公园改造情况,“现在治理矿山,发展林下产业,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儿。”

卧牛山公园种什么树、铺什么草,皆有讲究。地质五大队通过地质勘测,为其量身打造出“矿山治理+土地复垦+固废资源利用+生态旅游”为一体的“4+修复”治理模式,不仅能够盘活土地资源,还能带动观光旅游,同时达到美化环境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通过这群“生态园丁”的设计修复,昔日裸露的山石以及周边环境如今又重新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一排排绿树英姿挺拔,一片片湖泊碧波荡漾,曾经的“白茬山”上,一幅幅山清水秀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