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邳州『跑竹马』跑向更大舞台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从“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到竹马壳的制作、跑竹马前的“拜驾屋”……本月,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邳州跑竹马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屈绍金记录工作全部完成。这一由徐州文化馆、徐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的文化工程历时一年多,共记录拍摄邳州跑竹马900多张图片和1000多个小时视频,为非遗的传承、研究、应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抢救性记录 留存历史档案
“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从而继承和弘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陆志刚介绍了记录工程的意义。
邳州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曾经风靡乡间,主要表现于“跑”,阵法多变,舞姿优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学员们就在楼下的小广场练习跑竹马。”12月初,在邳州赵墩镇的邳州市竹马会办公室,78岁的屈绍金向前来采访的徐报融媒记者介绍。
出生于邳州滩上乡的屈绍金12岁开始跑竹马,在基层当了42年文化站站长,不但致力于邳州跑竹马的传承保护,而且挖掘整理编著了《邳州跑竹马》一书,为一方百姓留存乡愁。
跑竹马的原理与跑旱船相似,竹马为竹扎纸糊而成,分头尾系于舞者腰间,两脚扮作四蹄。在铿锵的锣鼓、激越的唢呐声中,准备就绪的10位竹马艺人腰系竹马精彩亮相。领骑人身着黄色铠甲,戴髯口,“跨马”的腰前系挂着竹制的麒麟头,威风凛凛。身着黄、红、绿、白、黑五种颜色戏装的演员跟随着领骑者,踩着音乐的节奏,变换着不同阵法,疾步如风,稳而不乱。
社区文化的纽带 传递乡情
“跑竹马可以当作广场舞去理解,与乡风民俗有关系。”此项记录工程的学术专员马凯臻说,“过去竹马队每年正月初一开始挨家挨户串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你到我村里演,我也要到你村里演,有来有往。”
在记录工程中,摄制团队对跑竹马的道具制作、化妆、表演细节详尽捕捉。“过去很讲究,演出之前要有专门的仪式,摆上供,烧香。现在乡村之间、邻里之间的联系少了,我们将这些原始的内容记录保存下来,非常有意义。”马凯臻说。
直到上世纪50年代,邳州还有数十支竹马队伍,只要有跑竹马表演,男女老幼观看者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艺人们无法维持生活,跑竹马渐趋冷落。
“跑竹马是一项集体舞蹈,由于人员分散,集中起来很困难。”退休后的屈绍金对跑竹马的活动组织没有放弃,在邳州跑竹马还没有列入非遗项目的时候,自掏腰包买演出行头、付排练费,壮大跑竹马队伍,终让这一曾经风行乡间的古老民间舞蹈跑进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屈绍金也因此先后荣获“最美邳州老人”“十佳基层文化工作者”“江苏好人”等荣誉。
联络演员、组织演出,从邳州市竹马会会长退身为名誉会长的屈绍金依然闲不住。“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非遗项目和非遗人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保护。作为传承人,就得多奉献。”屈绍金说。
让邳州跑竹马跑向更大舞台
我市已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梆子传承人蒋云霞、徐州琴书传承人魏云彩、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此次跑竹马项目记录工作于2020年1月启动后不久便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记录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上月,省非遗保护中心前来验收时,称赞徐州的记录工作“专业、细致”。
“去年开机后,我们在邳州一直拍摄到除夕当天下午才回徐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周光雷说,“回想近两年的工作,传承人和记录团队都付出了很大努力。”
负责摄制的徐州贰拾肆格文化传媒导演陈坤介绍:“印象深刻的有一件事,屈老师在春节前翻看一个破旧的电话簿,然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动员跑竹马队员参加活动。”
“在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有一项就是对邳州跑竹马等传统舞蹈的传承保护计划。”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陆志刚说,“目前,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包括邳州一级的传承队伍相对来讲是充足的。”
“邳州跑竹马经过这些年的培训已培养了三四百人,竹马能够跑到今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屈绍金说,“我虽然78岁了,但是不服老,我一定要把跑竹马健康传承下去,让邳州跑竹马跑向更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