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邳州 > 正文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2021-12-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2-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张德鹤 颜子舒

8月25日,东京残奥会首个比赛日。

在轮椅击剑佩剑B级男子个人赛决赛中,邳州籍残奥健儿冯彦可策略得当、勇猛果敢,在10比10打平之后,他凭借4个连续得分,以15比11击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波兰选手阿德里安·卡斯特罗,为江苏军团夺得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此次残奥会上的第二金。此后,15名邳州籍运动员势如破竹,战果辉煌:19金2银1铜,为国家贡献了本届残奥会近20%的金牌数。

邳州,一座位于苏北的县级市,缘何能走出这么多冠军、夺得这么多奖牌?

奇迹 从勇于拼搏到摘金夺银

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目标永远是升国旗、奏国歌!

记者注意到,冯彦可的微信头像上,“心存梦想,砥砺前行”的备注和五星红旗图案非常醒目。

残奥会赛场上的15名邳州籍健儿,冲破身体的局限,挑战所有不可能,用不完美的躯体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下肢重度残疾,冯彦可在轮椅上用银剑为中国夺得第二金、为江苏夺得首金;失去右腿,闫硕用乒乓球拍左挡右杀挥出精彩人生篇章;不能行走,胡丹丹在举重赛场上以50公斤的娇小身躯“举”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他们用自强不息奏响了激昂的生命之歌,用攻坚克难书写了残奥赛场“神话”,为祖国争了光,为家乡添了彩。

8月28日,冯攀峰在男子单打TT3级比赛中以3比2的成绩战胜德国选手夺冠,摘得东京残奥会乒乓球项目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他第四次蝉联该项目冠军。“练球的过程是枯燥的,但听着球拍和球‘乒乒乓乓’的声音,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在舞动着。”

夺得冠军后,冯攀峰来到指导了自己20年的教练衡新身边,一起分享这一光荣的时刻。“从加入训练的队伍开始,他就是队里最刻苦的一个,训练时从不迟到早退。在找寻打球的诀窍时也是敢想敢探索,把发球、接球每天训练上千遍。”衡新说。

同日,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单打1-2级决赛中,邳州籍残奥健儿刘静击败韩国选手徐秀妍,夺得冠军。和冯攀峰一样,这也是她连续四届残奥会在乒乓球项目中夺金。

东京奥运赛场上,邳州籍健儿不仅收获了荣誉,也赢得了尊敬,一个暖心举动让人动容。8月25日,轮椅击剑女子佩剑个人赛A级金牌赛战罢,边静击败格鲁吉亚选手尼诺夺得中国代表团第三枚金牌。当看到对方离开时不太方便,就主动上前帮助她推行轮椅。11月22日,记者见到了正在邳州休整的边静。回忆起这一幕,她说:“我还能行走,这只是举手之劳。从小到大,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只要有机会,就要回报。”

希望 从站得起来到走得出去

记者发现,在参加本届残奥会的15名邳州籍运动健儿中,有10人均来自一个地方——邳州市希望之家。就是这个“家”,给了从小残疾的他们以“希望”,让他们重获新生。从200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以来,从“希望之家”走出的运动员已累计摘下了52枚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

1993年12月1日,邳州康复中心“希望之家”正式成立,是当年国内唯一一所专门针对儿麻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心。

1988年出生的冯彦可自幼下肢重度残疾,从6岁开始在“希望之家”接受康复训练。“孩子身体有残疾,家庭条件又不好,如果待在家里,这辈子也看不到希望了,送他去接受康复训练,再能读点书,可能今后生活还有盼头。”父亲冯英平说,当初送孩子去机构时,做梦也想不到孩子能成为奥运冠军。

“站起来、学文化、走出去。”这是“希望之家”创办人张辅世给患儿规划的康复成长之路。而“希望之家”的运动特色始于2000年,当初让孩子增强体质的体育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一批特色体育项目,如轮椅乒乓球、轮椅击剑、举重等六大重点项目。

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从“希望之家”走出的19岁小姑娘顾改获乒乓球女子TT5级团体冠军,“希望之家”的第一枚奥运金牌诞生。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洒满了牺牲的血。”这是顾改最喜欢的小诗。正是经过无数次坎坷的磨砺和顽强不屈的奋斗,她的生命之花才绽放得如此美丽。

训练时,没有轮椅,就一只手扶着球台,一只手握拍;夏天时,球馆酷热难耐,就算汗流浃背也一刻不停;冬天时,手被冻裂,但只要能打球,谁也甭想劝她停下……就这样,顾改用她的韧劲和拼搏圆了自己的残奥冠军梦——从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到2016年的里约残奥会,顾改连续4次获得乒乓球团体冠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超越磨难的精神,顾改、冯攀峰、刘静、周影、张变等运动员,用汗水和拼搏,用一个个金灿灿的奖牌,展示了生命的无限生机。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如今,从邳州走出的残疾人运动员已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大赛,累计摘下奖牌近千枚。除东京残奥会创下的辉煌战果外,2004年雅典残奥会获首金,2008年北京残奥会夺得9金,2012年伦敦残奥会夺得12金,2016年里约残奥会夺得19金。

精神 从自强不息到勇争一流

“我要把金牌献给家乡,她是最坚强的堡垒!”8月27日,在东京残奥会举重项目女子50公斤级决赛中,邳州籍选手胡丹丹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后,哽咽地说道。

4次摘得残奥金牌的刘静,曾做过多次腰部手术和脊椎手术,康复期间为了不落下训练,每天坚持挥拍3小时;轮椅上的金牌剑客冯彦可,由于长期手握剑柄,手上经常磨出血泡,但从不叫苦……

他们的故事,亦是邳州人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更是邳州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奚仲造车的工匠精神、程邈制隶书的革新精神、张良纳履的善学精神、关公约三事的忠义精神以及碾庄圩战斗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精神、王杰舍身救人的“两不怕”精神……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生生不息,超越时空,丰润滋养着邳州大地,深深融入邳州人民血脉,锻造了邳州人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勇争一流,从来就是邳州人的一贯追求。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邳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跑出了“争先进位,勇争一流”的加速度:GDP在苏北县域率先跨上千亿元台阶、年度综合考核徐州市第一名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创成苏北县域首家全国文明城市、获评“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市)区”、两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创成苏北县域首家三甲医院……

“运动员们在残奥会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力争先,夺得金牌,为国家、为邳州争得荣誉,奥运健儿的这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我们邳州干群应该具备的品质。”邳州市政协委员李传玉说。

不抛弃不放弃,党和群众共同筑就了残疾人的希望之路。据邳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杨建军介绍,近年来邳州市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为给残疾人运动提供发展平台,邳州与省残联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合作共建了江苏省残疾人乒乓球队(邳州)训练基地,承接了全省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任务。同时,邳州构建了市镇有活动、村和社区有活力、康复机构及残疾人之家有文体比赛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只要一直前进,道路就会一直延伸。大赛落幕终会再启,邳州籍健儿正挑战所有不可能,在星光灿烂的大路上,用不完美的躯体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