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用青春实干为现代化建设增辉添彩

2021-12-1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12-1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吴悠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云龙湖畔,潮起潮涌,在泉山区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创业最前沿,是徐州现代化建设中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传递温情,彰显出青年企业家的责任担当;他们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聚各方资源,汇聚更多能量,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他们,就是以孙磊会长为“班长”的泉山区青年商会的青年企业家们。

这三年,他们领航企业成长

为充分激发泉山区青年企业家的活力和创造力,泉山区青年商会自2018年12月成立以来,充分实施优秀青年企业家轮岗锻炼成长机制,在泉山团区委的支持下推选8名新生代企业家到团区委、工商联、科技局等部门采取“半脱产”方式挂职锻炼。

同时,积极打通青年企业家“一推三进”成长通道,推荐4名青年企业家入党,20名青年企业家进入市区政协、省市青联、省市青商会组织,并打造“店小二”式成长服务,充分发挥泉山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新生代企业家服务中心优势,每月派专人负责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知识产权、能力提升、政策咨询等7大项70余小项的专业服务,培养了一批优秀企业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这三年,他们专注深度服务

三年来,泉山区青年商会充分学习省、市青商会和兄弟商会优秀经验做法,组织实施“青领计划”,增添发展新动力,并充分调研会员需求,着重开发精品课程,每月1次实施“青领计划”培训班,面向会员企业免费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法律风险防控、金融政策解读等各类学习机会。

根据团中央“青马工程”提质扩面要求,泉山区青年商会积极组织实施“青马工程”地方版,选拔30名优秀青年企业家参加“青马工程”集中学习活动,前往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开展一堂数字经济理论教学、一次红色主题现场教学、一回重温入党誓词仪式教学、一批优秀企业参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积极实施每季度“青商论坛”领航发展新方向,邀请人才办、人社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走进青商论坛,聆听企业最强音。

这三年,他们推进公益事业

泉山区青年商会在不断发展中,始终不忘青年企业家的担当与责任,实施开展“青商志愿虹”公益行动,通过会长领办制度,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引导青年企业家参与青商公益活动,逐渐形成“1+3”公益模式,即建立一个“青商志愿虹”公益项目,成立“泉山青商公益”基金,共建“青商爱心示范基地”,开展“公益志愿服务”行动。

同时,积极开展项目化公益,结合团省委“青春四进、建功乡村”的要求,积极开展村企联建活动,帮扶乡村产业脱贫。推进品牌化公益,富脑袋青少年素质提升计划获省重点实施项目、省一等奖,帮助扶持“胖胖熊融阅读计划”获省二等奖。推进常态化公益,引导青年企业家主动参与扶贫济困、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公益活动50场次,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这三年,他们活跃青商氛围

不断创新是商会发展的原动力,泉山区青年商会实施“行走计划”,组织青年企业家到苏州、无锡、萧县等地开展“行走的青商”活动8次,加强会员交流,活跃商会氛围,凝聚青春力量。

打造“惠享计划”青商联名卡,联合53家餐饮、住宿、家庭服务、企业服务等商家为会员提供专享的优惠福利,增强青商影响力。

实施“跃升计划”,开展政企面对面活动,带领青年企业家走进机关职能部门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局、金融办等领导面对面,为商会会员企业发展助力;邀请青年企业家参加“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使青年企业家把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

这三年,他们传承红色基因

激活青年企业家的“红色细胞”,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动力。他们通过建立“青商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强化“红色青商”传承之路;深化“红色青商”学习之路,打造“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建党百年”红色经典阅读公益项目,走好“红色青商”公益之路。

同时,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开展“认真学党史、真心办实事”征集活动,做好政企的纽带;发起“先锋接力 红色寻访”企业家故事分享活动,做好先锋的纽带;推进“党建带企建 企建促发展”青商开放日活动,做好发展的纽带。

千年潮未落,风起正扬帆。在过去的三年里,泉山区青年商会的青年企业家们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断激扬青春、书写人生、实现梦想。泉山区青年商会会长孙磊表示,站在新起点,泉山区青年商会全体成员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把商会打造成为党和青年企业家的“连接器”、青商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优秀青年企业家成长的“孵化器”、企业家参与社会治理的“调节器”,用青春实干为徐州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