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多一些“百姓家”的乡土人才

2021-12-16  来源:  编辑:崔东宁
2021-12-16  

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问题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才,农业人才严重匮乏,仍然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掣肘。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更需要乡土人才。乡土人才不仅是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也应成为百姓认可的“领富团”。只有找准、选好、留住农村需要、群众认可的“百姓家”乡土人才,才能使人才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绚丽华章。

组织群众“找”人才。乡村振兴是一项民心工程,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建立助力乡村振兴的乡土人才队伍,就要让群众说话,请群众献策,找好选准胸装群众、百姓公认的乡土人才。农村党组织是引领群众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要在走好群众路线中组织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坚决摒弃那种“盲人摸象”型找人才、“家长作风”式派人才、一味求高性引人才之风,要充分运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而告之地组织乡土人才的寻访、推荐和认定活动,把那些在发展产业、科技兴农、致富增收等方面有想法、有思路的群众纳入视线,建好梯队贮备的人才“资源园”;对那些拥有“独门绝技”“专精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等进行登记造册,建成能取之可用的人才“信息库”,为乡村振兴绽放光彩夯实人才基础。从另一方面讲,乡土人才大多生于农村、来自百姓,发动普通群众找人才、选人才,不仅群众相信和放心,也利于通畅人才与群众之间沟通、交流、探讨的桥梁。群众公认人才,人才视民为亲,乡士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就更有底力、更具动力、更富活力,就能在展更多的群众支持中一展风采。

依靠群众“稳”人才。现实中,一些地方之所以留不住人才,很重要的就是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既有扶持政策不够、展能平台不足、便利举措不力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生态环境不佳、人文环境不优的缘故,结果留住了人却没留住心,留住了少数却没留住多数。乡土人才是为区域乡村振兴助力的,也是为一方百姓富裕服务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及时把事关人才创新创业、子女上学、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到位、协调到位、落实到位,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创业的压力、消除家庭的后忧。要广泛动员群众与乡土人交朋友、结“亲戚”,适时组织乡土人才与干部群众参与的沟通会、交流会,看看群众对致富还有什么想法,在思想相互碰撞、想法相互融合中增感情、强动力。要注意教育群众尊重人才、支持人才、服务人才,不能为人才在工作中拦路设坎,各尽所能、力所能及地为乡土人才安心创业、顺心发展提供便利。只要营造了软硬兼施的良好环境,让乡土人才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他们就能沉得住身、安得住神、留得住心,就能信心百倍地施展专业技能,实践特色经验。

组织群众“评”人才。推动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有所作为,不仅需要给其支持増动力,也要对其评价增压力。如何让人才自生压力?就是群众参与对乡土人才实绩打分、公开评价。乡土人才做了多少工作、付出多少艰辛、作出多少贡献,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善于引导、组织群众对乡土人才“说长道短”、“评头论足”,好的及时给予公示和推崇,不足就得及时研究和纠正,这样才更利于乡土人才明向而为、知短而进。推动乡土人才屡建新功,还要旗帜鲜明地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鲜明导向,对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见到好处就收手、装模作样不见效的“躺平”人才,要善于“亮剑”、敢于说“不”,切实营造乡土人才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依靠群众评出来的可用之才,在群众面前就能挺得起腰、迈得开步。群众把人才当“红花”,人才为群众放“光芒”,有这样的乡土人才,就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在共同致富的大道上沐浴收获、持续幸福。(秦继成)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