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榜样火炬 照亮复兴征程
长河巨浪,英雄辈出。一代代榜样,生命的轨迹不同,却追逐相同的信仰;从事的行业不同,却绽放相同的光芒。在《榜样6》中,无论是卫国戍边英雄还是导弹专家,无论是基层党工委书记还是大山里的“燃灯”校长,她和他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信仰如同圣火,饱经风雨永不熄灭。我们要接力榜样火炬,让红色圣火照亮伟大征程复兴之路。
传递“爱国”的忠诚之火,锻造“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气概。“活界碑”魏德友在24岁时响应国家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连队被裁撤后,昔日战友陆续离开,魏德友怀一腔热血,主动留下担任义务护边员。80多双被磨破的鞋子,多次在极端恶劣天气下与死神擦肩而过,爱国之情始终镌刻在他信仰深处,57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放牧巡边,魏德友用一辈子守护着中哈边境50多公里的无人区。每天清晨,魏德友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升国旗,他说,“不管走多远,看到五星红旗就能找到家。”向榜样学习,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个人得失放在一边,积极投身强国伟业,自觉将慨当以慷的青春之志转化为不懈奋进的报国行动,用“清澈的爱”筑起巍巍昆仑。
传递“为民”的爱民之火,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廷·巴特尔是将军之子,更是草原之子。他作为知青,从条件相对优渥的呼和浩特来到了贫穷落后的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贫苦的生活和草原落后的环境,坚定了巴特尔建设牧区为民服务的心。他带领群众探索“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80多户牧民零零散散生活在437.5平方公里的广阔草原,巴特尔每年都要不止一次挨家挨户聊家长里短。他说,“我想用我的一生来建设草原,带领牧民群众获得更幸福的生活,永远守护好美丽的大草原。”向榜样学习,党员干部要时刻将为民之使命担在肩上,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真正做“人民至上”理念的躬行者。以孺子牛的姿态赓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
传递“担当”的奋斗之火,锤炼“愚公移山志如钢”的韧劲。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日日夜夜的期盼,村支书黄大发立下“军令状”,全力以赴引水修渠。面对十几年修修补补的失败,面对乡亲的怀疑和懈怠,他虽然难过,但毫不动摇,立志要拿自己的生命换水。物质短缺,就靠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技术落后,就亲自申请到乡水利站跟班学习,缠着技术员讲解图纸。终于,跨越整整36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成功开凿,清凌凌的河水从此流进了草王坝村。向榜样学习,党员干部要心怀不甘落后的志气、奋勇拼搏的勇气、争创一流的豪气,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在大风大浪里奋力扬帆,在风雨兼程中砥砺前行,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季心禾)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