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项目 兴产业 强实体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图/ 通讯员 赵祥明 冯钰茹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徐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徐州经开区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在徐工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牢记谆谆嘱托 ,不负殷切期望。
今天的徐州经开区,大项目好项目密集落地,新产能新技术不断突破,惠企强企引才聚才改革力度持续加大……
前行的道路愈发清晰,脚下的步履更加坚实。
市委常委、徐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克表示,经开区上下坚定不移把总书记的嘱托要求转化为奋进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神贯注围着产业转、盯着项目干,矢志而行、竭力而为,坚决扛起建设全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第一极”的重大使命,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抓产业项目 澎湃发展新动能
上月,这里还是一片壮阔恢弘的钢架丛林,现在,顶棚、墙体、设备已纷纷“就位”,一排排现代化的智能车间跃然眼前。12月8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徐工港口机械高端智能化产业基地的施工现场,技术工人们正严谨专注地对一条条产线进行着联调联试。作为徐工集团向港口机械领域进军的重要载体,徐工港口机械高端智能化产业基地达产后,可年产2000台港口机械产品,将成为全球领先的集装箱、物流装卸及搬运业务成套化装备服务商。
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天通徐州泛半导体产业基地现场,蓝宝石图形化衬底项目的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年内有望能够试生产,在项目的一、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这里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440万片,将成为国内同领域的最大产能基地。
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氢能产业园里,高标准厂房、园区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一座现代化的能源特色产业园区已呼之欲出,徐州铭寰、徐州科利尔、华清智能装备、华清工程技术等一批产业链企业即将入驻。
东湖医学创新港,首批陆续入驻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中。东方医院干细胞再生医学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一楼进行通风管道、新风管道的排布,项目负责人叶绍巍告诉记者,东方医院干细胞再生医学项目将打造干细胞制备与存储、干细胞扩增与药物研发、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干细胞培养试剂耗材设备生产等全产业链布局,建成达产后,年产干细胞及衍生品制剂5万剂。徐州医科大学的麻醉实验室、万戎科技等项目也将进驻。
……
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推进,一处处建设生产场面如火如荼,围绕全市“6+4”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布局,徐州经开区立足实际,聚焦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及ICT等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一步不松招大引强,千方百计强链补链,着力推进招商引资“1号工程”,全力突破百亿项目。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徐州经开区36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已完成投资超过160亿元,完成投资量全市居首。
在“谋”上放大格局抢抓机遇,在“做”上下足功夫真抓实干,12月6日,徐州经开区即已启动2022年度“两重一实”项目编排事宜。2022 年,徐州经开区将围绕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提质增量、有效投资稳步增长目标,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紧盯重点项目、补短项目,精心组织筹备2022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开门红”, 坚决扛起全市产业发展大旗。
重抓制造业 树起世界级产业标杆
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徐州两个世界级产业梦想的主战场、主阵地都在徐州经开区。
加快培大育强、鼓励引导企业技术攻坚,徐州经开区制造逐梦世界级产业舞台的步伐正愈加稳健有力。
12月7日,2021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揭晓,中国品牌“徐工”排名较上年大幅上升14位,位列第395位,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入围品牌 。不久前的11月,2020年 “全球最大起重机制造商”排名中,徐工凭借56.6亿美元销售额,从去年的全球第四跃升三个位次,强势摘取世界起重机制造商榜首桂冠。
产品是市场竞争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徐工持续增强技术领先优势,不断开拓中国起重机械自主研发之路,加快突破全球工程起重机领域技术壁垒,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徐工随车“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年度唯一获奖项目,这也是徐工第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经开区光伏硅材料制造也是连连闯关夺隘、转型蝶变。
11月10日,江苏中能硅业新增2万吨颗粒硅产能正式投产,这也是全球首个2万吨模块化颗粒硅项目。加之年初投产的1万吨产能,江苏中能颗粒硅有效产能已提升至3万吨,预计明年5.4万吨颗粒硅产能将全部释放。作为省、市重大产业项目,江苏中能全球单体最大规模颗粒硅项目快速投产的背后,是省、市、经开区共同设立相应基金对该项目的金融“输血”;是经开区专职“店小二”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江苏中能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 潜心技改的心血结晶。此前,徐州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已在电子级多晶硅、12寸大硅片等领域先后取得突破,填补空白。
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把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让“产业最强”成为徐州经开区发展的显著标志。
徐州经开区正聚焦省、市党代会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精准定位经开区产业发展重点和结构转型升级着力点,深入贯彻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好新增规上企业攻坚战。锚定工程机械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及ICT等产业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和控制力,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改革密集落地 全力护航实体经济
12月3日,在徐州芯和半导体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会议室,45位合伙人正排队依次签字,办理增资业务。这一本应该在经开区政务中心完成的业务,变成了经开区审批局工作人员“上门办理”。原来, 12月2日,徐州芯和半导体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因发展需要,急需办理增资业务,导办人员初步预审完材料,发现需要45个合伙人到政务大厅现场签字,这对企业来说,多有不便。为尽快帮助完成企业变更业务,同时减少人员聚集,经开区行政审批局随即决定,派出3名工作人员上门为企业服务。
12月9日,台湾精密产业制造园7号厂房,道依茨动力技术(徐州)有限公司内,处处充满着试产前的忙碌紧张,工人们或是忙着搬运集装箱,或是忙着调试机器,处处一排热火朝天的景象。企业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属地大黄山街道 “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专班人员驻点办公机制,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在土地、环评、审批、融资、用工、水电管网汽等方面的困难,不到半年时间,企业就实现了试运营,大大超出了预期。
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不断推动“第一极”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徐州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正以锐意改革创新破局突围。
近期以来,经开区密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改革新举措,突出招大引强、培大育强,擦亮高效能营商品牌。如扎实推动招商改革八条措施,着力招引“一大两高”项目,力争在百亿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七条措施,全力加速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建设速度与投资进度“双达标”。以及“育强五条”“增规六条”“技改八条”“人才九条”“创新十条”等举措,意在企业融资、上市挂牌、技术创新、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探路领跑、形成经验,更好地为产业升级增力,为企业发展赋能。
六个方面45条改革新举,涵盖项目建设、企业升规、科技进步、增资扩股、培大育强、人才高地、智能转型等多个维度,既有定性的政策红利,更有定量的真金白银,呈现方向明、靶向准,力度大、原创多,措施实、操作简等鲜明特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正有力推动 “第一极”建设提速提质、行稳致远。
嘱托犹在耳,奋进正当时。
徐州经开区上下正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开拓创新,担当实干,向着“第一极”的目标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