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一家 富民开花
◎秦继成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联合表彰了32名“最美公务员”。细细品读这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强烈的为民之心、奉献之品、作为之策,书写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由此联想到了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党委政府一心为群众所谋,党员干部一切为群众所为,党群同向、干群同心地接续奋斗,就能开出绚丽多彩的富民之花。
组织围着群众“转”。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出成果,离不开党组织强有力的引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政策、上级部署与本地实际的紧密结合,多问群众有哪些困难需要帮扶解决,什么类型人才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哪些方面需要发展突破等,真正实现党组织的定向服务、高效服务,把能否有效破解难题作为检验党组织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形成在位明责、在位尽责、在位考责的鲜明导向,形成以党性锻炼促斗争精神、以斗争精神促作用发挥的成效机制。
干部带着群众“干”。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村干部。要把乡村振兴的“成果篇”写得好、写得亮,就要多管齐下引领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放下架子接近群众、面对群众、结交群众,在看真景、听真声、摸真情中找准群众实现致富增收的“急难盼愁”问题,开出一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准药方”。要心怀担当正视难题、研究难题、破解难题,多找群众商量,多向群众取经,打好一场“敢接烫手山芋”、善啃“硬骨头”的“攻坚战”。
政策向着群众“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一切政策,都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和落实。”民意是制定惠民政策的社会基础,也是衡量政策有无生命力的标准。不管是党委政府还是机关职能部门,都要善于搭建倾听民意的平台,疏通广纳民言的渠道,从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中听出方向、摸清重点、把准焦点,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中拿出民心政策,让政策真正制定到百姓心坎上、惠及到百姓急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