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因子”融入全民生活,解析“无废城市”的“徐州模式”
◎文/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吴云
如今,环保出行已经成为徐州人的共识,“绿色因子”融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无废”文化是“无废城市”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软”保障,江苏徐州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徐州以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无废文化”建设,促进“无废”理念在老百姓心中厚植,让“无废细胞”单元培育渗入到社会的细枝末节,开创了“无废城市”建设全民参与的“徐州模式”。
“无废书屋”
滋润学生的心灵
拆迁废弃的门芯板做成了书架,破旧的门框变成了条凳,书籍是高年级生留下来的,装饰墙面的精美艺术品来自于落叶树枝、塑料瓶、废纸箱……这样的“无废书屋”,目前在徐州已经建成了32个。
在徐州市第一中学的“无废书屋”内,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这里有很多学生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如用废旧蛋糕盒、报纸、月饼盒等制作的装饰花瓶、节日彩灯……利用废旧快递盒制作的两座大型纸雕格外醒目,一座大厦寄托了“大庇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一艘大船则蕴含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该校高二年级学生沈清杨介绍说,同学们还利用废旧物品设计成一些文创产品进行义卖,义卖所得除捐赠给贫困地区学生之外,剩余则用于“无废书屋”的建设。
为普及“无废文化”,徐州市创建办联合市教育部门,面向全市160万中小学生开展“无废城市”宣传。
在太行路小学,“无废文化”渗入到课程之中。“太行剧场”“班班有戏”“小小演说家”等,深入阐释了无废文化的内涵;在彭祖大道小学,学生们利用“欢乐农场”里的落叶枯枝装饰了一面面主题墙。
据统计,通过系列宣传,截至今年年初,全市创建“无废”学校 107 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学校 85 个、“无废文化”中小学教育培训基地累计参观 3 万人次。“无废”科技创新、“无废”快乐游戏、“无废”宣传快板、“无废”宣传视频等更是亮点纷呈。
“无废细胞”
渗透到每个角落
“无废”文化通过小手拉大手,小小“无废”宣传员还把“无废”理念带回家,把“无废”理念传播到社区。
徐州泉山区锦绣湖畔小区是徐州“无废小区”试点之一。在这里,旧轮胎成了绿化带内的造型雕塑、废弃油漆桶化身成小区休息凳、一座居民用废弃物打造而成全玻璃外观的网红书店颜值爆表。业主孙丽特别喜欢带两个孩子到这里玩耍、读书,她说:“现在大部分居民都能做到垃圾分类,大家一起维护小区环境。”
“节水节电惜资源,立即行动莫空谈。垃圾分类须牢记,变废为宝价值高……”2020年10月,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徐州市市民绿色生活方式行为指南》,涵盖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绿色生活4个方面,包括家庭、机关、校园、社区、旅游等10个篇章,意在培养公民对绿色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
徐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市民开展环保设施“云开放”,通过视频展示破解垃圾围城的秘密武器、带领网友看污水如何由浊返清……徐州公共环保设施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开放力度,截至去年年底,3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家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累计开展线下开放活动489场,参与人数1.1万余人。同时开展网络直播云,线上参与人数3万余人,增强了公众对固废处置的了解,有效化“邻避”为“邻利”。
通过在医院、商超、乡村等具体单位开展“无废细胞”单元培育,向社会的每个细枝末节层层渗透,徐州现已创成“无废细胞”共2300余个。
“无废”文化
全社会广泛传播
位于徐州邳州的沂州科技有限公司内,一座银灰色高大的铁塔正在安静运作,将熄焦产生的大量余热用来发电。“这个干熄焦余热发电项目,一年可以发电4亿度,能够满足我们整个产区用电量的70%了。” 沂州科技有限公司安环总监宋彤介绍说。沂州科技有限公司变废为宝,从“耗电大户”摇身一变成了“产电大户”。
如今,从学校到家庭、到机关、到工厂的“无废”文化传播,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无废”理念在徐州得到了广泛认同。近6万份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培训普及率 98.06%,企事业单位、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 96.81%,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 96.88%。
徐州“十四五”规划对“无废城市”建设提出了清晰目标: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出行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成效显著,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5%,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80%以上。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