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文化有温度有影响的新教育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李小委
图/徐报融媒记者 秦媛
2010年初夏,朱永新教授的《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精彩报告,激活了日照教育“一池春水”。新教育实验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日照教育人心中的理想之火。2011年,日照市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新教育成为日照市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平台。本次“走在新教育的大路上”系列报道走进日照市,探访新教育实验为学校发展模式、教育科研范式、教师行走方式、学生生存状态和家庭教育模式带来的“五大改变”。
■金海岸小学
践行新教育 卓越课程滋养新学生
本次日照之行第一站,来到了金海岸小学。
2010年,金海岸小学成为日照市“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2012年,金海岸小学被新教育研究院表彰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2015年,金海岸小学成为首批“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 ……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新教育实验十佳智慧校长赵庆英告诉记者:“在追寻、践行新教育的路上,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设立了新教育实验办公室,组建实验骨干团队,成立了项目组,将新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并融合学校文化,提出了‘情智新教育’的特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培养,情感与智慧的点燃,激情与机智的交融,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营造书香校园。”
在卓越课程的建设上,金海岸小学精心构建“情智(1+1)·精彩(1+Ⅹ)”课程体系,即教师在精教一门学科的同时至少研发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至少选修一门课程,在学校多元课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核心素养,彰显多元智能的精彩。
在学校的布老虎手工坊里,记者被一只只色彩鲜艳的布老虎吸引,这些都是由金海岸的孩子们纯手工制作的。现场,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剪、缝、贴、纳,把一块块花布做成布老虎。日照市金海岸小学教师宋瑶表示,民间美术对于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学校为引导孩子走进传统文化,以“布老虎”为课题开展探究课程,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和了解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获良多。
学校自主研发的卓越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影响全国的品牌课程。在孔子学堂,同学们向记者展示了“新教育古诗吟诵课程”,其悠扬婉转的曲调倾诉来自千古的洒脱。此外,戏曲课程、“相约星期二 名家进校园”课程、新艺术体育课程、创新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人生规划课程、仪式课程、研学课程、民俗文化课程、卓越口才培养、主题阅读课程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拓宽了知识体验,点亮了每一个成长的日子。“学校丰富的课程,让我们充分感动,快乐成长。”金海岸小学学生代表秦诗雅说。
此外,家校共育的丰富内涵、创新形式不仅让金海岸小学成为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更让学校收获了发展的力量。学校通过开设“三百六十行”家长课程、家庭教育报告会、每月情智家长讲坛、亲子阅读等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机制,取得很好的效果。家长代表武衍君告诉记者:“学校每次家长会前都会组织家长集体宣誓,通过宣读誓词让家长们深深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其次,在学校的影响下,亲子阅读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弘扬传统文化 挖掘深藏血脉的文化基因
2010年,新教育的种子在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落地,学校依托甲骨文课程体系,打造以语文教学为主渠道,以美术课、书法课、甲骨学堂、创客为辅助的“一主多翼”甲骨文教学模式。学校围绕甲骨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第一个字读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甲骨文造字法的来源……”在甲骨学堂,初中组语文教师孙珂正给同学们上课。她说,语文课作为学习甲骨文的主阵地,在识字时引入甲骨文,通过字体演变、字源探究、字形字义解析,不仅教会学生认识生字,还追根溯源,告诉学生汉字从何而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将甲骨文教学融入到语文、书法、美术等课程中来,结合甲骨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和祖国的热爱。学校的《甲骨文特色课程》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卓越课程,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甲骨文特色学校。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生王心悦说,“甲骨学堂”是大家最喜欢的一门校本课程。他们会将甲骨文,画在扇面上、盘子里、石头上,原本枯燥乏味的甲骨文在他们笔下,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此外,学校还会定期开展甲骨文识字小能手、甲骨文手抄报、甲骨文绘画古诗词、甲骨文创意书签、甲骨文书写大赛、制作甲骨文小饰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习成果,非常有意义。
另外,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立足“国家课程”,依托学校“场馆”,研发“卓越课程”,依托科技馆、人文馆、党史馆、民族馆、孔子广场等打造“场馆+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民族馆”研发了《走进五十六个民族》课程,以及研发《剪纸》《书法》《茶艺》《农民画》和《古琴艺术》等72门课程。
山东省特级教师、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张红霞告诉记者,学校依托孔子广场,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孔子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轶闻典故、思想体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让学生认识孔子,诵读《论语》,从而了解他的生平经历,领悟他的思想内涵,传承他的精神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据悉,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迄今已走过34年的奋斗历程。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鲁国春表示,建校以来学校一直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德植于心,智源于学,逐步打造了融“太阳文化”和“海文化”两大系列的校本课程共72门,依托学校场馆,为学生做好服务。今年,随着“双减”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学校的场馆课程又为课后服务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老师和孩子们都有了很大的收益和提升。
■日照市教育局
打造课后服务3.0版本 实现“双减”与新教育融合
据了解,日照市于2011年加入新教育实验,是山东省首个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地级市。日照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新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度融合,在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践行新德育”为统领的“十新项目”,打造了“日照新教育”的亮丽品牌。
日照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汉营表示,2020年日照市全面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各学校基于新教育实验中获得的一系列成果,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艺术类、运动类、科技类、益智类、语言类、手工类等100余个特色项目,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出台后,我们规范了课后服务项目和标准,打造课后服务3.0版本,实现了“双减”政策落实与新教育实验有机融合。近十年来,新教育实验实现了日照市学校发展模式、教育科研范式、教师行走方式、学生生存状态和家庭教育模式“五大改变”,真正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由理想变为现实,成为日照市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日照实际,细化“双减”工作方案,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减”+“十大行动”+“十新项目”的深度融合,推动全市新教育实验向纵深发展,实现全市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