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小巨人”专啃“硬骨头”,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树立“徐州地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继去年荣获省级“专精特新”产品荣誉称号后,徐州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再度上榜,这标志着其在专业化程度、智能化水平、系列化创新,以及经济效益、市场开拓、管理水平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建设产业强市是徐州决胜未来的根本所在。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园区贡献等方面发力突破,加快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徐州打造了一批影响力突出的荣誉品牌。徐州产业转型的力度和成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典范,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徐州通过了全国唯一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复审,巩固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智慧城市等一大批试点示范,2018年、2020年,两次获批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国家为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所设置的重要奖项,其灵魂是创新,旨在鼓励企业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近年来,徐工传动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多举措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为徐工登顶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加速蓄势聚力。
专攻“卡脖子” 专啃“硬骨头”
徐工有限、徐工机械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说,“没有关键零部件的发展,永远谈不上登顶,也不叫世界级企业。”作为徐工战略性培育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徐工传动深知要想打破传动系统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必须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徐工传动聚焦非道路移动机械传动系统的研、产、销、服,从早期单一试制装载机变速箱、驱动桥,到2018年重点突破新产品的成套性和系列化,再到2019年向“三高一大”主机产品传动系统发起冲击。
截至目前,徐工传动不仅突破欧美对全自动变速箱控制技术的封锁,开发了MYF系列全自动电控变速箱,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大吨位350马力平地机驱动桥、14吨装载机变矩器,减速机更是从8000N.m至20万N.m扭矩范围的不同规格产品多达20余种。
以“精”生“效” 以“智”谋“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与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即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精益化改善。
过去五年,徐州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产业层次加快迈上中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大幅提升,徐工集团获评“中国工业大奖”,徐工重型、海伦哲入选“全国质量标杆”。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竞赛活动中,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脱颖而出,取得了优异成绩。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在装备、材料等细分领域行业领先,影速光电光刻机、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等一批半导体自主研发设备填补国内空白,鑫晶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通线量产。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等新能源制造企业技术优势突出,恩华药业等10个企业或产品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徐工传动通过技术创新融合开源节流,推进企业经营质量持续提升。以公司精细化管理的典型——全自动电控箱装配线的技改投入为例,以前公司自主研发的行星箱、电控定轴箱,均在一条装配线进行装配,因为两款产品的部分工装、螺栓扭矩不同,导致装配效率非常低。今年来,公司秉承“绿色、智能”核心理念,投资900多万元,建成适用于徐工传动自主研发的电控箱产品的装配线,致力于打造行业首例、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电控箱制造基地。
该条生产线采用一字流布局,配置在线压装设备、在线检测设备、在线测量设备、自动上料机械手、自动涂胶机器人、高精度拧紧设备等,大大提升了整线全流程自动化程度和产品质量一致性。除此之外,整线还配置MES管理平台,通过后台各类数据的打通、收集、运算、分析等过程,可将质量数据采集、生产规范性、设备管理及故障报修等信息直观呈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做到生产全过程风险点规避,还实现流程应用信息化,从而支撑公司经营质量提档升级。
具备柔性化、智能化等特点的电控箱装配线,在强化精细管理的同时,还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该条生产线总装线体全长57米,标准配置人数17人,平均12分钟就可完成一台电控箱装配,装备效率同比提升80%。
独特工艺技术 成就过硬品质
徐工传动坚持“先做强、再做大”产品技术路径,在强化基础制造实力的同时,先后突破薄壁壳体的加工控制技术、长轴类零件加工及热处理变形控制技术、齿圈加工精度保证及氮化变形控制技术、大吨位超高精度行星架加工技术等,大大提升了关键过程的制造精度。下一步,公司还将继续围绕新产品研发的工艺开发、齿轮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艺技术的研究、试验工作,力求企业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实现更大突破。
“独特工艺的沉淀,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只是第一步,更需要加大核心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徐工传动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蒋立俏说,我们始终注重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传帮带筑牢知识根基、技能培养激发内在潜能、后备人才扩展晋升空间等措施,为员工构筑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徐工大器文化的引领下,建立了以“学习、创新、质量、绩效”为核心的“箱桥文化”,成就了一支专业、高效、充满活力、让追求卓越成为习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建设产业强市,夯实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根基,是发展所需、当务之急。翻篇归零再出发,产业强市新征程该如何跑?徐州市党代会报告提出“产业强市”有“四强”:
强在规模体量上,就是要确保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形成2—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让“中国工程机械之都”享誉全球。
强在结构层次上,就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六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成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强在科技支撑上,就是要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着力培育创新企业、打造平台载体、抓好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在智能引领上,就是要科学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全产业链数据化、智慧化,以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赋能产业转型,加快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加速裂变、全面升级。
实体为本、制造为根,始终是落实产业强市战略要遵循的。进一步聚焦实体、聚力制造,徐州正在以更远眼光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地标显示度、激活产业转型原动力,增强产业布局前瞻性,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树立“徐州地标”。
综合金龙湖发布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