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乡工程』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本报评论员
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是经济社会运行中必须夯实的“压舱石”、必须稳住的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党同志务必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我市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突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积极运用社会力量,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不断加快“人、地、钱”等要素向农村有效流动,探索形成了以“三乡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徐州经验”。如今,徐州农民收入、农村面貌、农业实力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幅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美好乡村图景正不断呈现。实践证明,抓好“三乡工程”,是不断激发乡村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要紧盯人才下乡做文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有了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种田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多方位的人才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推进乡土人才培训计划,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要培养能工巧匠、乡土专家,还要全方位培养各种领域内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要不断完善城市人才下乡激励、科技成果下乡转化、乡土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让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先进的科技成果滋养乡村沃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要聚焦能人返乡想办法。不论是发展特色农业还是打造“徐州农好”品牌,不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徐州在不断提高“三农”发展质量效益的过程中,要聚焦高质高效发展乡村产业,聚焦宜居宜业重塑乡村形态,聚焦共治共享健全治理体系,聚焦富裕富足拓展利益联接,聚焦互促互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吸引外出创业的能人返乡,为家乡作出贡献,为乡村注入新的动能,让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力量有序进入乡村,实现对乡村发展行之有效的推动。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要围绕资本兴乡下功夫。新时代农村如何能吸引人、留住人?根本还是在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立足徐州农业发展实情,挑好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走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需要我们以乡村产业项目招引为抓手,以重大、特色农业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保障,以产业带动农村兴旺,以特色项目展现农村风貌,以金融服务农村发展,让资本要素不断向农村涌流,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充分释放新时代乡村活力,不断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就是一个‘实’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全市上下要聚焦“乡村”这个主阵地、把握“全面”这个主基调、奏响“振兴”这个主旋律,以“三乡工程”为抓手,更深层次破解“三农”领域发展难题、更大力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书写“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三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