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百年考古留下的城市足音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在徐州老城区,有一条贯穿市中心的南北历史文化轴,从黄楼起向南经黉学巷到彭城路,再到云东一道街、泰山路,纵贯城区核心地带。在这条绵延5公里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分布着在建的云东文化街区博物馆,已开放的徐州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徐州城墙博物馆,在建的徐州地下城博物馆等。
10月18日,徐州汉楚王墓群作为江苏唯一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徐州符号”。正是在徐州几代考古人的辛勤耕耘之下,丰厚的考古成果充实着城市中的一个个博物馆。“分布于徐州中轴线上的这几家博物馆,集中了徐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刘照建说。
规划中的博物馆
记录城市与先民的起源
上周,云东文化街区的汉式建筑封顶及市民广场建成的消息引起了百姓关注。位于徐州中轴线南端的云东文化街区项目毗邻云龙山东坡,是徐州市历史文脉保护项目。徐州新盛云东置业有限公司云东街区项目负责人陆建华介绍,云东文化街区项目主要分为展示区、办公区、商业街区3个部分,街区运用传统仿古建筑材料,充分融入历史文脉,将与回龙窝、户部山、彭祖园等文化街区、景区相连,形成一条内涵丰富的文化通道。
该项目西侧紧邻苏北名刹兴化禅寺。据规划,云东文化街区项目A地块结合周边历史文化,依托兴化禅寺,以禅修广场为主题,主要建设博物馆、禅修中心等,结合山体原有景观,形成山中有景、景寓山林的禅意文化街区。项目B地块规划为百年老字号美食一条街,打造彭城新地标、美食集聚点。
目前位于街区南端的1100平方米的博物馆已经建成,其使用功能还在论证中。据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明奇介绍,在云东文化街区的原址上,于1955年曾发现徐州市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遗址出土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灰陶豆、纺轮、黑陶罐等残片,距今超过4000年。多位学者认为,这处名为“下圆(园)墩”的龙山文化遗存是目前徐州市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创造者就是今天徐州市的直接先民,此地也是后来大彭国的前身,经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徐州市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由于该遗址发现较早,没有开展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后随着城市的发展,遗址保存状况不明,遗址展示史料十分有限,成立专题博物馆尚不具备条件。根据专家深入调研,初步建议在云东文化街区树立“下圆墩人类文化遗址”标识,辅以场景营造、历史再现、雕塑壁画等先进的展示手法,打造徐州城市起源地的网红地标。
此外,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消失多年的“关公马蹄印”遗迹和“代笔亭”遗址,徐州新盛云东置业有限公司特意修改了施工图纸,计划在原址复建“代笔亭”,以延续城市文脉。考证此处遗址的徐州文博工作者岳凯介绍,徐州名胜代笔亭命名取自铁马鞭代笔写字之意,在原亭址发现的大磐石上“阿弥陀佛”四字相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铁马鞭画出来的。
“徐州城市南北历史文化轴是我市近期提出的文化旅游新命题,下圆墩遗址恰在轴线的南端,也是古城徐州的起始点。从此点北上,直至古黄河畔的黄楼,可以穿梭千年、回望历史。”参与云东文化街区博物馆展陈规划的徐州博物馆专家说。
徐州博物馆
在这里,读懂徐州
读懂一座城,先要看这座城的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是徐州中轴线众多博物馆中的NO.1,一部城市的百科全书。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后,徐州考古项目今年又接连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两项国家级殊荣。
作为徐州市发掘、保护、陈列、收藏和研究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历经2010年改扩建工程、2018年展陈提升改造工程,目前由西汉采石场遗址、土山东汉墓、清乾隆行宫和陈列楼四部分组成,是以汉文化为鲜明特色的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展示区。
“以‘谱汉风新韵,讲徐州故事’为主题,近年来,徐州博物馆在徐州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先后在国内多省市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举办汉代文物精品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汉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徐博副馆长宗珍时介绍。
紧跟徐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愈显重要。“十四五”开局之年,徐州文博工作再次迎来发展契机: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被列入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工程包括博物馆西侧汉御花园B区闲置房产回购、改建及布展,西汉采石遗址文化广场建设、乾隆行宫及碑园展陈提升改造三部分。
随着徐州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和徐州汉文化城市品牌的打响,到徐州博物馆参观游览的观众逐年提高。徐博社会服务部主任杜益华介绍,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徐博黄金周里单日接待游客近万人,出动了许多人力疏导秩序。
针对这些因参观空间狭小、停车不便等所带来的问题,在未来的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中都将一一解决。记者在博物馆一份初步方案中了解到,未来博物馆将汉御花园B区6层大楼整体定位为“徐州博物馆西馆”,博物馆将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及科学性、综合性定位的要求,打造以“国潮汉风”为品牌的汉文化研学体验基地,推出“徐州近现代历史文物陈列”“徐州近现代艺术陈列”、馆藏历代铜镜特展、馆藏汉代印章封泥特展等,此外,还规划了文创、餐饮、书吧、茶吧等服务性业态和停车区域。
在汉御花园楼前小广场上有一处不起眼的遗址展示,这里即是两千年前徐州诸多汉墓建造的配件“加工基地”——汉代采石场。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透露:“对于这处重要的徐州汉楚王墓群遗址,明年将在其上建设文化广场,在和平路隧道打通后,实现云龙山与博物馆的整体风貌融合、历史文脉贯通。”
徐州民俗博物馆
一砖一瓦里的城市烟火
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在徐州中轴线的中端。街区位于户部山周围,其范围东起解放路、西至彭城路、北至马市街、南至劳动巷,约14万平方米,绕山一周呈圆形,是我市两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位于户部山文化街区的徐州民俗博物馆是在古民居余、翟两家大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有明清古民居160余间。馆内陈列有徐州地区生活、生产用品及历史民俗文物千余件,并设有节令婚俗、民间艺术、地方戏曲厅等展室。每到年节,这里都会举办地方戏曲表演、民间工艺展销等活动。
户部山古民居是徐州国字号的文保单位,始建于明代频繁的洪水泛滥时期。城中居民择高地而生,选中了城外的南山建房,徐州民间因此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之说。这里的民居自清代至民国历建不衰,错落有致,布局巧妙,是古建筑专家眼中的建筑博物馆。
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所长孙统义主持修建了户部山余家大院、翟家上院,徐州民俗博物馆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他看来都有着文化上的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丰富的民间智慧。”
崔家大院又称崔焘故居,在户部山诸大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格最高。“清道光年间的翰林崔焘奉旨在故乡旧居建这个大院,几乎覆盖了户部山的半个西坡。崔焘故居房顶有最具徐州特色的脊饰造型五脊六兽。古建民俗中有‘家有功名张嘴兽,家无功名闭嘴兽’,按照崔家的社会地位,正脊兽应该是张嘴兽,但崔家大院却用了闭嘴兽。”孙统义分析,“这体现了崔家谦虚谨慎、低调处世的心理。”
“户部山的民居依山造势,既有北方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秀,极具地方特色。”孙统义评价这里的古民居是趋吉避凶、南北兼容的典范,“在户部山民居中,建造者常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形声手法以及利用直观的形象来企盼吉庆祥瑞,趋吉避凶。如在民居装饰中常用牡丹、梅花、桃子、狮子、如意、八仙、蝙蝠、莲花等纹样表达喜庆、吉祥的意念。对于一些人们认为不利的因素则极力避免,如庭院内不种桑树(丧)、槐树(坏),而多种石榴(多子)、桂树(贵)。”
“比例、结构、制式、等级……户部山古民居的房梁、屋脊、石阶、砖雕,无不蕴含着传统民居营建的民俗密码。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建造者相信,遵循老规矩盖起来的房子,住进去才会天人和谐、长幼有序、子孙绵延。”孙统义如数家珍。
徐州城墙博物馆
在古城心脏穿越时光隧道
古城徐州历史悠久,又饱经战乱水灾,明代黄河水患中两次淹城,此后的新城于旧城之上原址重建,形成了徐州“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的三叠城奇观。
徐州城墙博物馆位于回龙窝文化街区,于徐州古城墙遗脉之上设计建造。城墙博物馆由地面层和地下层组成。地面层为门厅及序厅,建筑形式与回龙窝历史街区的其他传统建筑浑然一体。地下层为城墙文脉展示,从室内历史图片展示开展,至室外下沉式庭园收尾。庭园北侧的一面古城墙,斑驳古朴的墙砖上布满了青苔,渲染着这里的深邃气质。
读古城沧桑历史,览人间斑斓春色。徐州城墙博物馆以丰富的文字、影像,在城市的心脏地带,引导着游人触摸徐州的过往。
徐州地区早在一万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市区云龙山东麓的龙山文化遗址表明四千年前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徐州的别称“彭城”得名于彭祖创立的大彭方国,最早出现在《左传》的彭城记载距今2600年,徐州由此拥有了被学界认可的江苏最古老的建城史。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性建筑。自彭城先民夯就第一座墙垣的城基,徐州城几经倾覆,但自建城之始至今数千年未离开原地。历代的规制和营造深埋城下,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承载着历史的风风雨雨。回望考古发掘出的一砖一石,令人感慨。”负责城墙博物馆布展的徐州博物馆展陈专家陈浩介绍。
城墙博物馆里不光看到城墙的历史,更看到古城徐州的发展脉络。“追远彭城”“西楚都城”“大汉王城”等单元展示了徐州现代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古城遗迹、文物的图片。在参观者脚下方圆1公里的市中心地下11米的汉代地层中,考古人员多次发现汉代灰坑、夯土台基、汉砖、五铢钱等,还在不同深度的地层发现了南北朝的粮仓、宋代的水井、明代的州署遗址。特别是在回龙窝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揭示的明代城墙遗址,冲积在城墙外面的淤泥清晰可辨。
滔滔黄水冲击,厚厚的淤土堙没,尘封地下数百年的徐州古城墙又见天日。“又见古城墙”单元展示了徐州考古和文博人对城市历史的解读和城市文脉的保护。博物馆中一个巨大的玻璃形时光沙漏连通博物馆上下两层。两位在此拍照的青年告诉记者:“多次来回龙窝逛,就没注意到这处博物馆。这个玻璃沙漏好像在为城墙博物馆作注解,时光在博物馆里无声流淌。”
记者手记
以1921年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并命名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为开端,我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徐州,经过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的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追溯了徐州史前文明的起源,再现了徐州两汉文化的风采,展示了城市在一次次洪水中的不屈与崛起,在时光密码中诠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厚重过往。
每个人都有出于本能地对祖先的追怀。考古拉近了今人与古人的距离,解码和印证了古籍中的记载。华丽的金器、温润的玉器、巧夺天工的建造,不仅是徐州璀璨的历史文化财富,更是徐州城市发展中文化自信的底气。
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未来的阔步前行贡献着源源不绝的力量。正如徐州文博学者刘照建所说,值中国现代考古100周年,国家层面对考古、文博工作的重视,给考古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家当顺势而为,为徐州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