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铸忠魂 精神代代传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天寒地冻的长津湖地区,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进行了一场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71年后,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一英雄史诗。
鱼米之乡、风景如画,回家的感觉,真好。电影一开篇,用简洁的篇幅和生动的情节告诉观众,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来不会也永远不会害怕反抗侵略战争。纵观这些年的电影市场,不乏优秀战争题材电影,从《战狼》系列到《红海行动》《金刚川》,场面宏大,热血膨胀,热泪盈眶。但《长津湖》的上映,抑或是说是长津湖这一仗,让人看清了战争的残酷本性。
影视作品,能够把记忆中的画面,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场景,让我们在真实而具体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东线战场,属于高寒区,冬季气温在零下几十摄氏度,自然环境、战场环境非常严酷。军情紧张,志愿军官兵义无反顾奔向战场,在自身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攻坚火力不足、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冒着敌人的强大炮火和密集弹雨,以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将敌人打疼、打退、打败。“仿佛自己置身战场,一个个英雄都如此鲜活,你会跟他们同悲喜共命运。”
战争是什么?战争有多残酷?答案就在电影中。伍千里离家时与父母无声对视的恋恋不舍,神枪手平河在子弹上刻下的一个个“平”字,梅生在战火灰烬里找到女儿的那张残缺的照片,“雷公”牺牲前 “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的呢喃;眼看着身边的战友被活活打死也不能吭一声的剜心之痛,一个满编百人左右的连队编号却排到了677的小本子,被冰雪冻成了雕塑仍保持着战斗姿态的冰雕连,硝烟弥漫战场上那个播放着《铃儿响叮当》的八音盒……电影里反映出来的真实,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而真正的战争,远比电影里要残酷得多。
极寒天气下,穿着皮袄的美军叫苦不迭,热咖啡滴水成冰;志愿军在山坡上躲避风雪,每天只能以一颗硌掉牙的冻土豆充饥。这样的细节绝对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真实历史的再现。感谢这部电影,它用很多微小的细节,让我们铭记一段历史,让人们看到和感受到,电影里面少年的“他们”即是现在年轻的“我们”。“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志愿军战士的诗歌,是英雄的歌,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战争电影表面上揭示战争的残酷,从根本来讲是启迪人类的良知,是呼唤正义与和平。一位非常擅长拍战争电影的导演说过:每隔50年就是人们合上历史教科书准备遗忘的时候,所以我们需要电影来防止我们遗忘一些事情。《长津湖》总制片人于冬说,“这部电影不仅是拍给当下的年轻人,希望也可以留给50年后的年轻人看。”要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战争是最原始、最残酷、最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以,《长津湖》热映,正当其时。(泉轩)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