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创新徐州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孙冯燕 吴过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陈艳 刘冰 图片统筹/徐报融媒记者 白雪
招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总数突破1000家;
新增新型研发机构63家,新引进领军人才441人,招引大学生4.3万人;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2015年的4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08个。
2020年,徐州俨然上演了创新的魔法。
为什么是徐州?
转型
行走于徐州的一个个经济开发区园区,机器轰鸣、钢花飞舞,没几天就变成建筑工地,再一转眼,一栋高新企业大楼就耸立在眼前,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熟悉新的风景,忘记这里曾经的模样。从高能耗到高新型,产业转型在这里变成现实。
产业转型做出了战斗的姿态,迈出了去往新路的步伐,更优更新的发展理念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泉山区蚂蚁胶囊内窥镜机器人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艾易西高分子新材料实现了高端过滤国产替代、景澜金刚石项目自主研发工艺实现工业化量产……这些都是徐州创新创业浪潮奔涌的一个个精彩缩影。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往往改变战局的不在当下,而在先手棋。半导体自主研发设备填白;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劲;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等新能源制造企业突围……透过核心技术这步“先手棋”,观出徐州这座传统产业大城的蜕变。
提质
泉山区生命科技产业园拥有李兰娟院士、郑树森院士团队技术支撑,引领生命健康服务科技前沿;鼓楼区盛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注知识产权转化、交易、融资等业务,服务领域覆盖全国;港务区阔然医学检验实验室项目构建多种检测一体化平台,主攻精准医疗研究与产品转化,这些平台类项目将有力促进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传来喜讯,“提质”这个名词贵在“前仆后继、滴水穿石”的历史担当,贵在把助推发展大局这件主业坚定扛在肩上。
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几个大字异常醒目。海纳百川,万水归之,徐州求索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步伐从未停止,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提质增效”的徐州,未来可期。
人才
一位外乡人毅然决然告别家乡,来到徐州。从拿到第一笔补助金到创业成功,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让他在安家的那一刻有了第二个故乡。他的员工里也有外乡人,俨然是半个当地人的他总是感慨一声,这座城有磁力更有魔力。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徐州这座区域双创高地吸引了海内外人才的广泛关注,接纳了勇于接受挑战与波澜的人。来徐州悟徐州,越咂摸越有“一番大事从这起”的劲头,他们以追赶者的姿态奋力向前,成为这个城市崭新动能。
在城市一隅,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走在路上,探讨着科技原理和实验数据。今天的徐州,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到处都涌流着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开放
这座城有范儿,有“科技范儿”也有“国际范儿”,“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中欧班列突出“双核多点”协同发展格局;淮海国际陆港推动徐州高质量、活力发展……
追忆五省通衢、丝绸之路,徐州如今的“国际朋友圈”已经遍布五大洲。徐州以探索之手拨动创新之弦,掀起了属于自己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制造了一个舒适典雅的会客室,向世界讲述更多徐州故事。
创新的土壤离不开经年累月的深耕细作,2021年的创新“种子”已经种下,人们都期盼着这座新仓库“五谷丰登”。依照“十四五”规划,徐州正朝着“建设科创资源加速汇集、体制机制更具活力的创新徐州”蓬勃发展。
在新时代大潮中,徐州正乘势而起,劈波斩浪,锐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