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不懈奋斗

2021-09-3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1-09-3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大赛焊工、钳工项目江苏选拔赛在徐州举行。
市总工会组织收看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盛况。
技能培训送教上门。
打造劳动争议“调+裁+审”新平台,多元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
大力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工作。
弘扬“三种精神”,讲好劳模(工匠)故事。

◎徐报融媒记者 郑微 通讯员 鹿娅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代会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措施有力、重点突出,实事求是,高度凝练概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增强了开启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坚定信心;高标准确立“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战略目标,为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指明了奋进方向;高起点展开重大工作布局,落实八个方面战略举措,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创造过硬成果、展现全新气象提供了现实路径;高站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兴“五种风气”,为徐州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强保障。报告铭记昨天奋斗辉煌、扛起今天使命担当、憧憬明天美好梦想,贯穿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展现了徐州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模样和未来蓝图,全市工会及广大职工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全市工会和广大职工深刻感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显著成绩可知可感,既是共享受益者、又是共同奋斗者。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徐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市工会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强富美高”新徐州不懈奋斗的五年。

在推动转型发展上,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部署,每年组织以“双十”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劳动竞赛、职工技术创新竞赛。先后开展竞赛9680余场次,全市职工完成技术革新、技术攻关6万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31.5万余条,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60多亿元,在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工人阶级主力军风采。

在推动改革创新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开展“服务供给侧、当好娘家人”活动,帮助3万余名职工顺利转岗分流和就业创业,荣获省“十大服务职工示范项目”。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当好娘家人 情暖职工心”服务品牌创建“六心”行动,荣获市“五星级”服务品牌。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工会”平台,形成业务办理一体化、工会服务“一张网”格局,连续两年被中央网信办和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最具影响力平台”。

在推动民生改善上,助力全面奔小康、打好脱贫攻坚战,围绕助企便民,创新实施徐州“工惠贷”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8亿元,补贴利息或保费500余万元,支持377家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帮助7500余名职工稳岗就业。围绕夺取双胜利,设立疫情防控专项资金700万元,全额返还小微企业工会经费1873.58万元,促进了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和经营发展。围绕大病致困、生活困难、子女教育等“急难愁盼”问题开展针对性帮扶救助,先后实施医疗救助1.2万余人次、减免医药费500余万元,发放大病救助金1200余万元,全市9677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全部脱困。市总工会荣获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集体”称号。

在推动市域治理上,充分发挥工会枢纽组织作用,融入“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加强联系引导劳动领域社会组织,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参与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推进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先后化解劳动纠纷5000余起,挽回职工经济损失4700余万元,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1500余万元,维护了职工队伍团结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推动党的建设上,贯彻落实市委“党建+”工程,聚力打造“百年工运 服务先锋”党建品牌,实施“五大先锋”行动;创新推进“党建带工建、群团共建”工作,深化“三创争两提升”活动,牵头建立全省首家工青妇共建联盟和首个基层工会共建联盟,联合市级机关工委共同打造市级机关新时代党性锤炼中心,依托“八号门事件”旧址、徐州工运史馆等打造“红色工运史讲习所”。全省“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两次在全省工会党的建设会议上介绍经验,连续三年荣获市党建考核优秀等次。

全市工会和广大职工坚信,“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战略目标求实务实,既要咬定目标奋进、又要主动担当作为。

大会明确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是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攻关突破期,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徐州特色、顺应人民期盼的现代化路径,让“五个徐州”建设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目标催人奋进。全市工会和广大职工将把这一目标作为履职的主题、奋斗的主责,扛起使命、担当作为。

弘扬“三种精神”

高扬“劳动光荣”旗帜

更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扬“劳动光荣”旗帜。

“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建设“五个徐州”必须依靠劳动创造。全市工会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广泛选树劳模先进典型,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教育,组织劳模工匠“五进”活动,建设劳模(工匠)主题公园(广场),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推动全社会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高度重视支持工会组织动员职工围绕“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职工“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创优活动,推动竞赛和创新活动向新产业新行业、新领域新区域、新群体新主体延伸拓展和扩面覆盖,最大限度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劳动力量和创造活力。

深入推进产改

铸牢“人才宝贵”理念

更加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铸牢“人才宝贵”理念。

徐州作为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个全面试点城市之一,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在全省、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工会履行牵头抓总责任,紧紧围绕“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总体思路,扎实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民营非公企业覆盖、向新兴特色产业深化,全面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素质提升、发展通道畅通、权益依法保障,加快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为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产业强市和推进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建设提供坚实强劲的人才支撑。

做好维权服务

书写“共建共享”篇章

更加注重做好职工群众维权服务工作,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书写“共建共享”篇章。

建设善治徐州、幸福徐州,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享的高品质生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也是广大职工群众的奋斗追求和美好向往。全市工会大力推进建会入会工作,推动工会组织覆盖更多灵活就业群体、平台就业群体和新就业形态群体,以广泛组织覆盖让维权服务有依靠。持续深化“我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统集成工会服务资源,重点办好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就业创业、关爱帮扶、普惠共享、阵地优化等“六大类”28项实事。在新发展阶段,尤其要高度重视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工作,更加突出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开展企业劳动用工监督专项评估,健全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防和处置机制,推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以精准帮扶服务让职工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视队伍建设

彰显“信赖娘家”形象

更加重视工会系统党的建设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彰显“信赖娘家”形象。

工会党的建设是全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会干部队伍是全市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工会高度重视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把政治建设贯穿工会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工会组织担负起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支持工会在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思想宣传宣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职工、引领职工、凝聚职工,让广大职工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把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整体“盘子”、人才培养总体计划,加快打造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信息革命深入发展和工会工作对象更加多元、领域更加广泛、手段更加智能、环境更加复杂的高素质专业化工会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用好市级机关新时代党性锤炼中心、工运史馆等载体,推动工会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修好理想信念“终身课题”。围绕全市实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创新驱动、民生改善、党建强基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梳理细化工会任务清单,组织工会干部开展“大力弘扬‘五种风气’、争当走在前列先锋”大讨论,引导工会干部学习研究强本领、真抓实干善服务、攻坚克难勇担当、改革创新增活力、勇争一流开新局,在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充分展现职工群众信赖“娘家人”的过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