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解码”全面小康热词 绘就幸福徐州美好蓝图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刘玉慧 孙冯燕 见习记者 徐梦婷 朱二俊
探索充满艰辛,奋斗铸就辉煌。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将擘画未来五年徐州的发展蓝图,引发全市人民关注的目光。聚焦大会报告中的“热词”,回望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解码未来五年的发展动因。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热词”组合起来,看看“拼”出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蓝图究竟是什么模样?
产业: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更加充分”
“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
“着力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产业”被提及85次之多。在奋进“十四五”的新征程上,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正当时。
产业是经济发展命脉,是全面转型的重点和突破点。举网以纲,万目皆张。城市想发展,经济要繁荣,产业是重点。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关键,加快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核心支撑和有力抓手。
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是什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6+4先进制造业体系”“6+3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倍增工程共同发力。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过去五年,徐州立足实际,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名片熠熠生辉,“765计划”压茬推进,“招商引资1号工程”聚力突破,645个市重大产业项目滚动实施……
未来五年,我们相信徐州将会持续发力,建成更具特色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个“实力徐州”呼之欲出。
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是重点。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制造业强市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做大做强六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全产业链布局;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地等未来产业。
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是必然。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力量,也是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既要聚焦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也要聚焦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三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其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此外,报告中出现的发展会展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模式,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形态,格外引人关注。旨在通过加快建设徐州商圈,打造淮海经济区高品质消费体验中心;通过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保障。
创新项目招引机制,打造招商“铁军”,在各类项目特别是百亿级项目招引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促进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转规,切实提升各个环节项目转化率,提高新增项目产出贡献率;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四大四强”工程,形成数量显著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的企业梯队。
壮大板块经济是特色。
报告提出,推动主城区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显著提升板块经济对全市发展支撑力。坚持“一地一定位”,如支持丰县打造省际边界地区产业发展高地、沛县建设环微山湖县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等,支持鼓楼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云龙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等。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努力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奋力建设产业强市,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徐州,未来可期!
创新:“第一动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成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党员中心户’等创新实践,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从科技创新到区域创新,从城市管理创新到党建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创新”一词频频出现,如同天幕上的点点繁星,闪烁着时代的光辉。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潮头。
创新不仅勾勒出未来的蓝图,也串联起过去的成就。
过去的五年,徐州“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正在显现,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08个,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家,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验收,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如同一根杠杆,撬动起徐州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不仅止于科技领域。“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创新实践、生态修复治理创出徐州标准、率先探索医疗事业集团改革、引领乡风文明的“马庄经验”……不同领域的创新,完整“拼”出“创新徐州”的生动模样。
创新不仅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希望和力量。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5000 家,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作出徐州贡献。
——深入实施“555”人才引进工程,完善“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
——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党代会报告中有关创新的决议,落地有声。在会场中,响起持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在会场外,激荡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涌动。
创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更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目前,徐州正处在深化转型、提速增效的发展新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如何走好下一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复制照搬。我们只有坚持改革破题、鼓励探索探路,敢于挺进“无人区”“深水区”,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推动创新成为最强劲、最持久的竞争力,才能走出具有徐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徐州这艘驶过无数激流险滩的航船,正以“创”为桨,以“新”为帆,向着星辰大海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中心: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发展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区域首位”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6.09亿,居区域首位”
“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所,居区域首位”
“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096件和3196件,均居区域首位”
四个区域首位,代表了什么?
这是上下同欲、五年耕耘的丰硕成果,这是通盘谋划、精准落子的有力验证,这是城市实力、未来潜质的鲜活注脚。意味着徐州有能力有实力有魄力辐射带动区域内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释放发展动能。
从“一环五射两纵一联”的高速公路总体格局,到“高铁、地铁、城铁”三铁驰骋;从到“徐州看病”的“徐州医疗”品牌打造,到去“徐州购物”的辐射半径超过150公里的中心商圈,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功能,徐州这座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品质和能级也在不断提升。
毫不夸张地说,徐州锚定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不仅是徐州自身发展的“金钥匙”,更是挖掘淮海经济区城市群发展潜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翅膀”。
当前,徐州处在发展的新起点,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战略机遇,面临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巨大压力,如何突破桎梏、凝聚资源力量,发挥区域城市群的经济活力,第十三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
空间布局“明”—— 我市城市片区发展各具特色,高标准做好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是应有之意。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积极构建“东联、西进、南拓、北改、中优”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提高县域城镇化率,形成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城市功能品质“优”—— 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出构建“米字形”高铁枢纽,推进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形成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区域发展“合”—— 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1小时通勤圈”“ 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旅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建美丽新淮海;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合作。
未来,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美好蓝图越发清晰,“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的愿景也更加可感可触。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的美好愿景,在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背景中审视考量徐州发展,我们必须夯实产业强市这个徐州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根基,必须用好区域中心这个徐州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优势,在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上取得更大成效,才能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三农: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
“农业总产值、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任务全面完成”
“7.23万户农民依托农房改善住上新居”
…………
“报告”中,“农业”一词出现17次,“农村”出现12次、“农民”出现6次,合计35次。
五年来,从扎实做好顶层设计到精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从有力推进“三乡工程”到坚定不移推动生态转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推动村风民风改善,徐州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下功夫,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美好景象。
如何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聚焦“三农”工作统筹规划,其中农业出现17次,农村12次、农民6次。“报告”明确了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农业如何强起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发展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300亿元。加强重大农业项目招引建设,完善“1+4+N”农业品牌体系,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强优质种业资源保护推广,规划建设“一河两湖两路”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生猪生产,切实做好稳产保供。
农村如何美起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深入实施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农村户厕改造普及率、行政村5G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借水铸魂、依山塑形、傍田生景的农房改善项目,打造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大沙河沿线农房改善示范带。
农民如何富起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建立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保医保扩面征缴,推动新增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实现基本照护险全覆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未来五年,徐州的乡村产业更兴旺、乡村图景更美丽,百姓生活也更红火。
生态:守住“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美丽中国‘徐州样本’。”
“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 24 次。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生态”被提及 24 次之多,更是党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为什么 “生态”如此“惹眼”?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作为支撑,更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底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破釜沉舟,壮士断腕。过去的五年,徐州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生态答卷——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生态修复治理创出徐州标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一城青山半城湖”名片更加靓丽……“美丽徐州”的生态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绿色发展,久久为功。肩负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下个五年,徐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攻坚期,也到了窗口期。
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报告”给1000万徐州人勾勒了这样的蓝图:
——从“破坏”到“治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梦越来越清晰。
深化生态修复治理,因地制宜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生态修复治理,到2025年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超过70%。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全域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林长制”,确保林木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从“达标”到“优秀”,生态指标不断优化,生态文明之根越来越扎实。
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扎实开展“城北清源”行动,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巩固提升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深化垃圾分类,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从“数量”到“质量”,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招引建设生态友好型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型组合,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千万徐州人的生产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徐州,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改革:增强新动能 跑出“加速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党政机构改革、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国资集团重组整合、徐工有限混改顺利收官”
“一批改革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
“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34次。
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彭城大地可谓累累硕果。
成绩属于过去。当前,挑战与困难仍然重重,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改革”一词频频出现,达34次之多。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平均用力,而要在重点问题上精准发力。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百姓,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报告中的三个“更”为徐州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力度更大——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各地开展“一县区一品牌”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徐州烙印的改革品牌。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改革始终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质,既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也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
“扩大对外开放”格局更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才能撬动更大的市场空间。报告提出,发挥开发园区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到2025年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70%;提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运营能力,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力争外贸在全省增速领先、总量进位。
“优化营商环境”标准更高——好的营商环境既是集聚各类要素的“引力场”,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因此,要对标全国一流标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推行“拿地即开工”机制,构建全流程帮办、全链条保障的项目服务体系;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推进“诚信徐州”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和安全保护。
惟改革者进,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奋进“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徐州将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持续发力,砥砺奋进,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提供强劲动力,为建设“五个徐州”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