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 生态 改革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刘玉慧 孙冯燕 见习记者 徐梦婷 朱二俊
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三农”“生态”“改革”频繁出现,成为热词。这三个词缘何成为热词?我们从中又能看出什么样的发展新思路、新举措?三个热词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徐报融媒为你解析——
三 农
阅读提示
“农业总产值、增加值跃居全省第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任务全面完成”
“7.23万户农民依托农房改善住上新居”
…………
“报告”中,“农业”一词出现17次,“农村”出现12次、“农民”出现6次,合计35次。
五年来,从扎实做好顶层设计到精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从有力推进“三乡工程”到坚定不移推动生态转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推动村风民风改善,徐州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上下功夫,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美好景象。
如何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聚焦“三农”工作统筹规划,其中农业出现17次,农村12次、农民6次。“报告”明确了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农业如何强起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发展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300亿元。加强重大农业项目招引建设,完善“1+4+N”农业品牌体系,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强优质种业资源保护推广,规划建设“一河两湖两路”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生猪生产,切实做好稳产保供。
农村如何美起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深入实施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力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农村户厕改造普及率、行政村5G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借水铸魂、依山塑形、傍田生景的农房改善项目,打造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大沙河沿线农房改善示范带。
农民如何富起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建立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保医保扩面征缴,推动新增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实现基本照护险全覆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未来五年,徐州的乡村产业更兴旺、乡村图景更美丽,百姓生活也更红火。
生 态
阅读提示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美丽中国‘徐州样本’。”
“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 24 次。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生态”被提及 24 次之多,更是党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为什么 “生态”如此“惹眼”?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作为支撑,更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底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破釜沉舟,壮士断腕。过去的五年,徐州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生态答卷——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生态修复治理创出徐州标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一城青山半城湖”名片更加靓丽……“美丽徐州”的生态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绿色发展,久久为功。肩负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下个五年,徐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攻坚期,也到了窗口期。
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报告”给1000万徐州人勾勒了这样的蓝图:
——从“破坏”到“治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梦越来越清晰。
深化生态修复治理,因地制宜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生态修复治理,到2025年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超过70%。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全域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林长制”,确保林木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从“达标”到“优秀”,生态指标不断优化,生态文明之根越来越扎实。
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扎实开展“城北清源”行动,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巩固提升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深化垃圾分类,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从“数量”到“质量”,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着力招引建设生态友好型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型组合,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千万徐州人的生产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徐州,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改 革
阅读提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党政机构改革、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国资集团重组整合、徐工有限混改顺利收官”
“一批改革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
“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34次。
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彭城大地可谓累累硕果。
成绩属于过去。当前,挑战与困难仍然重重,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改革”一词频频出现,达34次之多。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平均用力,而要在重点问题上精准发力。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百姓,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报告中的三个“更”为徐州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力度更大——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各地开展“一县区一品牌”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徐州烙印的改革品牌。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改革始终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质,既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也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
“扩大对外开放”格局更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才能撬动更大的市场空间。报告提出,发挥开发园区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到2025年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70%;提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运营能力,建设淮海国际陆港改革创新试验区;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力争外贸在全省增速领先、总量进位。
“优化营商环境”标准更高——好的营商环境既是集聚各类要素的“引力场”,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因此,要对标全国一流标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推行“拿地即开工”机制,构建全流程帮办、全链条保障的项目服务体系;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推进“诚信徐州”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和安全保护。
惟改革者进,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奋进“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徐州将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持续发力,砥砺奋进,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提供强劲动力,为建设“五个徐州”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