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引领发展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樊海涛
过去的五年,徐州高点定位再出发、争先创优走在前,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不断开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将更加完善,创新要素加速汇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市开放战线的党代表认为,未来五年徐州的发展目标振奋人心,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徐州一定可以书写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答卷。
市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鲍斌说,市委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寄予厚望,把建设“创新徐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鲍斌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在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平台质效、壮大创新主体、深化协同创新、完善创新生态等方面,继续下真功、出实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聚力打造高端科创平台,建设高水平“创新矩阵”;优化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平台,集成支持各级高新区提升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增强特色科技园区和孵化载体产出质效;聚力服务产业技术创新,厚植最优质“创新土壤”,奋力开创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市商务局局长梁伟说,听了报告之后,感到非常振奋,也很受鼓舞。报告对全市的商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唯有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把这些工作落实好,才能不辱使命。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形成高端产业集聚的“强磁场”,尤其是要压实“765”项目,重点做好“一号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二是要把徐州的外资外贸基本盘稳住,同时提升开放平台的水平,提升开发园区的水平;三是作为区域商贸中心,徐州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高端开放平台布局的优势,为徐州的区域中心作出商务贡献;四是要提升开放平台的功能、质量和运营的水平,更好地运用好江苏自贸区的部分功能,集聚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让徐州的对外开放水平更高更强。
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帆说,报告站位高远、立意深刻、内涵丰富。回顾工作“实”、目标定位“准”、路径措施“明”,通篇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突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全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明确支持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沿线领先、全国排名靠前的内陆型中转枢纽港。这既是对港务区的准确定位,又是布置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港务区将以国际化的意识,全球化的视野,高标准做好发展规划,抓住“两港”的功能完善这一核心,突出临港经济发展,大力招引枢纽偏好型现代物流项目,有序推进产城融合建设,为徐州扩大对外开放贡献陆港力量。
市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王浩说,作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市营商办)将主动求变、接续发力,着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为我市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推进“五个徐州”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是进一步聚焦改革攻坚。对照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标准,引导各参与单位深耕责任田,让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百花齐放,处处争先”。二是进一步聚焦数字突破。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切实树立“客户思维”,有效打破部门间、板块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一张网”改革,让“掌上办”“随时办”成为常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共识,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三是进一步聚焦制度集成。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共同体”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全面落实“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工作机制,为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供规范保障、增添制度力量。
“市十三次党代会对徐州未来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全市科协组织将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聚焦科协主责主业,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新发展、建功新时代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高目标、争作新贡献、实现好开局。”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杜海鹏表示,市科协系统将团结带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上作贡献。围绕发展目标,聚焦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广泛汇聚创新要素,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各项工作,推进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揭榜挂帅”行动落地见效。建立健全专业科技智库队伍,助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基层组织“4+1”建设,建强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不断拓展科普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科普资源供给,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比例等,夯实创新创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