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徐州用实干“答题”!
◎徐报融媒记者 魏宁 张雷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125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五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家,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验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评审。
“十三五”以来,徐州累计投资约3300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34项。从0到1,徐州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完善,交通线网总规模达到1.88万公里,新增759公里,现代化、立体化、便捷化综合交通骨架网基本形成。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如今,奔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徐州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稻菽千重浪,瓜果万里香。
9月23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主场活动在新沂举行。
金秋,丰收,在徐州。
此时此刻,徐州沿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路线图,已经走过了五年。
用五年“答题”,徐州交出了怎样的发展“考卷”?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125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一批“国字号”荣誉见证了徐州的五年奋斗之路。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徐州的发展犹如一段又一段的铁轨,前后相续,连接成前行的历史。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徐州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五年的砥砺奋进,徐州交出了厚重提气的“成绩单”,面对“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考题”,徐州用实干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一)
镜头回放到2017年冬日,彼时的彭城大地,处处透着勃勃生机。
12月12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徐州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1000多万徐州人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业绩,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新篇章。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奋斗的足迹遍布城乡。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徐州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两山”理论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依靠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徐州传统产业转型迎来了涅槃重生。以“翻篇归零”的心态再出发、以“奋力超越”的姿态再起跑,是徐州五年来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作为传统工业重镇,铜山区利国镇加快腾笼换鸟、释放产业发展“动力源”的步伐,曾经的钢铁镇已换道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案,累计关闭大小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工厂(站、点)上万家。
五年奋斗,记录了徐州以产业转型破解发展之困。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抓牢招商引资“生命线”,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精准招商加快招大引强,“765”计划压茬推进,深入推进“招商引资1号工程”,滚动实施市重大产业项目660余个,产业项目招引建设力度明显加大、质效明显提升。
一批百亿级、50亿级大项目纷纷落户徐州。9月22日,总投资105亿元的科隆新能源新沂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签约,将为徐州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五年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家,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验收,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评审。
就在本月初,2021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出炉,协鑫集团位居全球第四,并继续领跑中国新能源企业,成为前五强中唯一中国企业。而在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上,徐工集团由第四位跃升至全球第三,成为唯一进入全球三甲的中国企业。前不久,徐工第20万台挖掘机交付客户,成为全球最快实现挖掘机产销20万台的企业,“中国制造”再一次改写了世界产业竞争格局。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一个充满生机、奋进前行的“强富美高”新徐州,正挺立在淮海大地上。
(二)
事业是实干出来的。
五年,一座城,留下了太多奋斗足迹。
2017年,国务院在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省委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给予重点支持,区域经济、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商贸物流“四个中心”建设拉开了大幕。
一串串数据,见证了一座城的发展变迁。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赛道上,徐州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三五”以来,徐州累计投资约3300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34项。从0到1,徐州轨道交通1、2、3号线组网运营。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完善,交通线网总规模达到1.88万公里,新增759公里,现代化、立体化、便捷化综合交通骨架网基本形成。郑徐、徐宿淮盐、连徐高铁建成通车,新增高速铁路321.3公里,观音机场二期投入使用,高架快速路即将闭环成网,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徐州至宿州、淮北、枣庄城际公共交通相继开通运行。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过去五年,徐州大气魄展开城市布局,立足区域中心、交通枢纽、开放节点的重要定位,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淮海国际港务区、中央活力区、东南片区、高铁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着力打造淮海国际陆港、高铁物流园区等重大载体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国际博览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徐州园博园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我市全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样板,探索形成了农房改善“睢宁模式”、空间治理“邳州方案”、环境整治“铜山样板”、易地搬迁“沛县探索”等一批经验典型。美丽宜居村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传统村落、绿美村庄建成数居苏北首位。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房改善让7.32万户农民住上新居,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生态修复治理创出徐州典范。
把定位变为地位,广大干部群众脚踏实地,在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的征程中逐梦前行、执楫奋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徐州三次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增添了百姓的幸福底色。
放眼全市,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如今,奔走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徐州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交卷”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在数代徐州人的期盼和奋斗中,变成可知可感的美好现实。
(三)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这次会议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引领1000多万徐州人民,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这将是一幅怎样的路线图?这又将是一段怎样的新征程?
在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古城徐州找准定位、坚定信心,必须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明确战略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矢志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奋勇争先,在产业持续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创建、“五治融合”治理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创造经验,努力在全省“六个率先走在前列”中展现徐州担当、作出徐州贡献。
聚焦“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紧扣“确立高目标、争作新贡献、实现好开局”战略安排,全市上下大力弘扬“五种风气”,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有力推动“十四五”强势开局。
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唯有奋斗方能创造新的辉煌。“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机遇叠加,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徐州唯有破浪前行。
徐州的昨天,已经写在淮海大地的史册上;徐州的今天,正在千万徐州人民手中创造。
未来五年,一张“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全面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的宏伟蓝图,指引着全市广大干群聚力前行。
时代的进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鸣响动人的和弦。站在“十四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更加坚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