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跑出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加速度』

2021-09-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9-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孟丽 见习记者 许诺

城乡建设是建设美丽、幸福徐州的重要载体,是彰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保障。

近日,我市印发《徐州市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十四五”强势开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城乡绿色发展为目标,以“紧起来、忙起来、动起来”的实际作为,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加快建设高颜值美丽乡村,加快推进高标准生态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计划指出,我市将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建设宜业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安居乐业的美丽田园乡村;坚持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主抓手,全力建设中心城市魅力彰显、生活品质更加优越的幸福徐州;坚持以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为主引擎,全力打造建设品质、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用三年的“加速度”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民生福祉得到提升,幸福徐州建设达到新水平。到2023年,基本建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超过2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6.5平方米;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公共服务水平,主城区棚户区改造覆盖率超过97%;全市新建农房改善项目156个,新增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7.76万户;新改建农村道路700公里,改造桥梁150座;城乡供水一体化入户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超过98%;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全市60%的行政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制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建成8个以上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城市建设不断提质

计划明确我市将按照现代化、生态化标准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推动城市安全、有序、高效、便利发展,推进国家综合枢纽、淮海中心城市、工程机械之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健全城市核心区功能。围绕打造环境和谐宜居的“2+6”现代化城市核心区,强力提升新城片区、高铁新城片区、东南片区等区域的综合功能。加快实施金山东路东延、云苑路南延等中央活力区配套路网和金融集聚区城市综合体建设;全力推动淮海国际港务区陆港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九里湖商务中心开发配套建设;立足东南片区的园博园、吕梁风景区、方特乐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旅康养度假中心和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区;加快推进德基广场、文庙街区等中心商圈商业综合体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推动顺堤河、金山桥等重点码头作业区港口能力扩容和功能提升。到2023年,新改建高等级干线公路41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15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32公里。

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4、5、6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东部绕越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强化淮海经济区互联互通;加快实施大学路、徐韩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快速路总里程达到105公里,形成“两环十一射一连”的主城区快速路网;完善区域内部干道网系统,加快形成“十二横九纵”的主城区主干道路网;拓宽主城区支路、小巷,打通断头路,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增强城市功能配套。加强市区供水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安全管理,优化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地布局;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城市活水清水工程;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治理易淹易涝片区,提高城区排水管网和城市外排河道排水标准,建立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持续开展市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主城区排水雨污分流建设。到2023年,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9%,主城区新建、改造雨水管网450公里,完成奎河等10个片区雨污分流,市区43%的地区污水提质增效达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力实施生态修复行动计划,推进山体、水体、林地、农田、湖泊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国家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到2023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改造山林林相2.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61.5%。

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省级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城市更新在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依托智慧停车、智慧工地、智慧社区、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智能化,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积极推进“租、购、补”住房保障方式协调全面发展。到2023年,市区新增保障性住房5.79万套,建筑总面积约465万平方米,分别达“十四五”规划目标的67%和65%。

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切实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需求,确保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到2023年,新增商品住房供给累计总量约26.01万套,建筑面积约2601万平方米,达“十四五”规划目标的68%。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基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必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

计划指出,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到2023年,改善农民住房条件7.76万户。优先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入镇,新增新型城镇社区65个,引导农民进城入镇30842户。按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吸引留乡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新增新型农村社区91个,改善35916户。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3年,新改建农村道路700公里,改造桥梁150座。加强村内道路建设,每年新建村内道路“户户通”1000公里以上,实现“户户通”行政村占比超过90%。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健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城乡供水一体化入户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超过98%、水质综合合格率超过99%。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到2023年,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全市60%的行政村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积极开展“厕所革命”,加快农村公厕建设,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实现建有公厕自然村达到95%,农村户厕使用率达到98%。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聚力打造特色田园村庄,按照“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要求,立足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面上创建与试点创建相结合,打造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到2023年,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60个。着力培育美丽宜居村庄,对基础较好的村庄,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的内容与标准,持续深化“十大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村庄整体建设水平提档升级,实现村庄绿化亮化、道路通达硬化、居住环境美化。建成600个美丽宜居乡村,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到90%。

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优秀青年培养奖励计划”,持续加大农村地区教师招聘力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到2023年,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1500名、招聘农村地区教师6000人、市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95%。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90家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建制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建成8个以上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其中50%建成二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