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五风”需下绣花功
◎秦继成
近期,市委书记庄兆林到各板块调研时强调,要让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五种风气”成为干部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追求。庄书记强调的“五种风气”,既是一项工作要求,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尤其对如何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如何促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多出新成果、如何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夺取全面胜利等指明了路径,给出了办法。要使强“五风”工作抓到位、出成效,笔者认为,需要靠不懈的“恒力”去抓,下“绣花”的功夫去做。
学习要“钻”。绣花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只有靠不厌其烦地穿针引线,方可绣得一幅绚丽图案。学习也应如此。现在有些干部对学理论、读文章、看文件做得尚可,对如何消化吸收、怎么学懂弄通做实等下的功夫却不够。科学理论既严谨又深邃,只有学习中保持耐心和定力,才能深知其精髓要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常学勤思、深钻细研,进而达到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中有信仰有力量,只有深刻领悟、深钻细研,才能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进而达到凝神固魂、补钙强筋;党的创新理论中也有根脉和方向,只有深钻细研、理事融思,才能博古知今、洞鉴古今,才能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民为要、为民谋福。因此,强学风要注重在“钻”“研”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与思、思与研的有机结合,不能满足于制订了一个计划、出台了一套方案、研究了一套机制等,要推动形成重思考、重分析、重研究的良好学风,以多种渠道、多样办法,让党员干部能够尝到好学风给单位建设带来的推动力、给个人工作带来的引领力,自觉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去审视工作、推动工作、指导工作,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工作要“实”。绣花的显著功力在于“细”、在于“实”。抓工作就要像绣花那样,不能失之于“虚”、失之于“粗”,否则就绣不出工作的“好色彩”“靓图案”。比如,党委政府出台的一些惠民政策,有些群众之所以感到总是在“路上”,“看得见”却“够不着”,就是因为负责落实政策的部门和干部平时双脚迈不出机关门、踏不进群众门,导致不清楚政策需要落户到哪些群体、适用于哪些情况、触动到哪些群众等;再比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少地区、多个层面都列出了若干项的实事项目清单,但能不能及时推进落实、相应责任有没有履行到位、群众是否都能满意等,还需要领导干部、责任部门和党员干部走进一线,亲眼看实情、亲耳听民声,必要时要亲自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直至如期完成、形成成果、造福百姓。基层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在群众,群众最想得到的是“实惠”。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抓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开会部署、提提要求,要多一些身体力行的一线指导、以干促进。尤其在基层工作中,要与民的呼声、需求、期盼合得上拍,尤其是为群众做的好事、办的实事、解的难事,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判,经得起经久耐用的严格验收,确实令广大群众有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不能成为“绣花枕头”好看不实在,成为墙上的“工笔画”表面精致美观却不实用,成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劳民伤财。
创新要“巧”。一幅美丽的绣花图案,离不开绣娘的“巧”,就是针法的疏密有度、配线色彩相间。创新工作也需要“巧”的功夫,只有瞄准关键环节抓准了抓巧了,方可达到“四两破千斤”之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指出:“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其实,很多工作的创新都需要善用“巧”劲。比如,乡村振兴工作,尽管头绪多、任务重,但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也有其不同特点和情况,只要瞄准关键环节,找准要害症结,研究具体招数,就容易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再比如,位居老城区的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半坐落在用房紧张、设施陈旧的老旧小区,倘若局限于新建的办法来建设满足服务群众需求的功能性场所,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可创新采取诸如新建、改扩建、租赁、共享共用等多法并用的方式,再积极整合电商、医疗、金融、法律、养老等资源力量,线上线下进驻党群服务中心,也能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得到便捷、实惠、优质的服务。
拼力要“准”。绣花的重要价值在于“美”,最终达到胜人一筹之目的。干事业、做工作同样需要“争创一流”的精神和方法。当然,抗红旗、争第一、创一流不是盲目地“比学赶超”“拼抢闯试”,进位“进”到哪里?争优“争”在何处?需要的是一股气势、一种状态、一种精神,更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措施和方法。要讲奋斗,坚决摒弃那种“慢作为”的思想,消除“无奈何”的观念,大力倡导主动进取的主旋律,引领各级干部始终保持锐进态势,树牢不进位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做到不为困难找理由、不向挫折低下头;要讲结合,把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不折不扣地推进落实“规定动作”,也要创新实施“自选课目”,敢于碰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消除束缚高质量发展、民生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把落实的重心放在基层、放在一线,把落实责任细化到各层,具体抓、抓具体,抓不出成效不收兵;要讲干劲,不管是机关领导还是基层干部,都要养成扑下身子、步步为营、扎扎实实、细致入微的作风,保持上下同心的奋进方向、干群同力的前行动力,胸怀大局、心系全局,用集体智慧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
(作者系泉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