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优良“种子” 扎根家乡田野
|
◎文 / 图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作为一名新时代职业农民,我愿将青春汗水挥洒在家乡土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获评徐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后,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85后农场主贾强如是说。
采访贾强时,他正为2000亩耕地提供小麦机收、水稻机插等社会化服务,同时他还紧盯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新基地的机库、粮仓、烘干车间等项目工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1988年出生的贾强,原本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苏北“农村娃”。他出生于邳州市土山镇街南村,祖辈都以务农为生。
2006年高中毕业,18岁的贾强选择外出打工。同年,贾强的父亲贾炳华参加了当地组织的首批水稻机插秧培训。贾炳华说,机插秧育秧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服务利润低。“只有两人坚持到了最后。”
正在父子俩迷茫时,土山镇党委政府送来了“大礼包”——中央一号文件,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地农村,吃下“定心丸”的贾强辞职返乡,“我坚信自己能在这片土地上通过农业机械化成就事业。”
一开始,村民还是不信任、不理解、不接受。2007年,父子俩刚给一户村民机插了6亩水稻,第二天田主就把秧苗全部拔掉,重新雇人手工插播。“我当时就在不远处,心里很是酸楚。”众所周知,机插秧中育秧非常关键,它是种好一季稻的基础。在土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共产党员夏青春的帮助下,父子俩时刻关注稻叶、根系等苗情,及时调整田间管护。
事实重于雄辩,在相同的管理下,机插成活率提高了10%,产量提高了20%,机插秧订单也首次突破了5000亩。随着技术的成熟,贾强又琢磨起智慧农业和高品质农业。
近年来,邳州市大力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的“三乡工程”。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农场先后投入200多万元,配齐了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先进的仓储设施:建有190平方米恒温育秧室,8条育秧流水线,还购置了16台水稻高速插秧机,以及激光平地机、激光整地仪、植保无人机等一系列现代农业装备,建成高标准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农场还改变了传统的水育秧方式,全部采用流水线水稻基质育秧,率先推广节能喷滴灌育秧技术;农场大力推进化肥使用减量化、倡导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应用,化肥平均使用量比一般农户低20%,成为“邳州市化肥减肥增效示范区”。
要在优质的土地上选种最优质的大米,贾强选购了我省优质的水稻品种——南粳9108,同时种植了本地稀有的黑稻,通过生态种植培育了富硒大米。在此基础上,又整改了农场中的25亩稻田用作稻田养蟹。2016年,贾强申请注册了“邳南”商标,形成了一条自产自销的现代农场经营模式,年销售大米100吨左右,均价达3元/斤。
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土山及周边乡镇很多青年都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有的注册家庭农场,有的成立合作社。2013年,贾强开始推动农场与徐州市农科院合作,种植和推广“强筋小麦”和优质水稻,带动了周边乡镇30多位种田大户与200多位小农户总计两万多亩优质小麦与水稻种植,每亩增收100元。
将青春汗水挥洒在家乡土地上,演奏出现代化农业“共同富裕”“决胜小康”曲目。合作社先后获得“江苏省五星级示范社”“江苏省百强合作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一系列高等级荣誉,贾强也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种粮售粮大户”。
2016年贾强申请注册了“邳南”商标,实行稻米加工,从此形成了一条自产自销的农场经营模式。一方面保证给消费者带来优质放心的大米,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附加值。
去年11月,贾强以“职业农民”的身份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也正是在这一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引领奋斗。我确信自己的人生从此要承载更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贾强为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农场自产大米。他还牵头成立了“义务飞防消毒小组”,组织3个植保专业合作社共5台无人机实施飞防消毒,每天的有效防治面积达60万平方米。
今年,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贾强作为预备党员也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在淮安市恩来干部学院,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了周恩来总理“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精神,并矢志将其作为一生工作的指导思想。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贾强说,未来,自己要在党的坚强引领下,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三乡工程”,播种希望,收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