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读彭士禄院士事迹,让人泪下。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我坚信共产主义必胜无疑。作为共产党员,我将为之奋斗终生!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彭士禄家中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三件宝”:一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处女航的纪念磁盘;二是友人赠送的核电站模型;三是任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时,炊事员送的“垦荒牛”陶瓷塑像。他的夫人说,她最喜欢第三件,因为“老彭就像一头垦荒牛”。回首当时的建设经历,彭士禄说自己学到了三点:一是懂得了一些经济,二是验算了法国核电的主要参数,三是学到了一点管理学,这对今后中国核电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彭士禄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我国农民运动的先驱彭湃烈士之子。他3岁时,母亲惨遭反动派枪杀;4岁时,父亲被捕牺牲。在白色恐怖中,为躲避追杀,他成天东躲西藏,甚至几天就要换一户人家,每到一家,就认爹认妈认兄弟姐妹,穿百家衣,吃百家饭。8岁时,彭士禄被关进监狱,10岁时,才从监狱出来。他举目无亲,小小年纪只好沿街乞讨。饿了,跟人讨要一碗米汤;困了,就在屋檐下、谷草堆里歇息。为了活命,他帮人打柴、绣花、放鹅、放牛等。11岁时,他又遭逮捕,被押送到潮安监狱关押。他的童年和少年,历经了人世的沧桑,饱尝了人间的苦难。他曾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
后来,党组织找到他,送他去了延安,他的人生才迎来转折。战争年代,他当过学生、战士、护士、工人、技术员,并于1945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1年,彭士禄考上留学生,先后在苏联喀山化工学院和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学习,并以全优成绩毕业,获“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称号。此后,他又响应国家建设需要,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了两年核动力专业。在国外留学的日子,彭士禄从未在晚上12点前就寝。彭士禄知道,国家培养一个留学生不容易,他要尽可能地多学知识。而今,这些知识终于可以用来报效祖国了!年轻的他挑起了核潜艇反应堆研制的重任。
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他们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成功后,随即就被装到了核潜艇上。彭士禄在担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期间,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还成功组织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研制。经过彭士禄和战友们的努力,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8年9月,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同事们送给彭士禄两个雅号:“彭大胆”和“彭拍板”。1962年,核动力装量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时,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他常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数据讲话,最后他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他来负责。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敢于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20世纪50年代,正在苏联访问的中国国防部副部长陈赓问彭士禄:“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的回答是:“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不解之缘。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他因此十分努力。几十年后,彭士禄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变。他患胃病20多年,总舍不得花点时间看病。在一次现场调试的紧急关头,终于支撑不住了,经诊断为急性胃穿孔。手术在工地现场紧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我的童年,刻满了深深的伤痕,也留存下人民对我的温情。我父母给了我生命,但天下无数的‘父母’,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品格。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余新文)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