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我市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8-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1-08-2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李峰

《徐州市“十四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抢抓“一带一路”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徐州都市圈建设新部署,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持续加力推进目标企业储备、总部企业引培、载体平台建设、环境优化提升,确保总部经济发展“总量再扩大、结构再优化、效益再提升”,成为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的强力引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打造三大基地 凸显实力+特色

《徐州市“十四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产业引领作用,将徐州打造成立足淮海、辐射华东、服务全国的有实力、有特色的总部基地城市。

打造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综合型企业总部基地。重点引进和培育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大型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以及营销、研发等功能型总部机构,加快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平台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落地。

打造长三角北翼地区重要的功能型总部基地。大力引进中央直属企业、国内500强以及行业龙头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在徐州设立区域功能型总部,加快引进“6+4”先进制造业和24条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在徐州设立功能型总部。

打造“一带一路”节点重要的枢纽型总部基地。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围绕“枢纽+先进制造业”“枢纽+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物流和跨境电商发展重点,大力引进枢纽经济企业总部落户。

到2025年,总部经济提质增效发展取得新进展,企业人均产出率、人均财税贡献、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实现稳步增长。全市认定总部企业超过2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机构7家以上,中国500强企业7家以上。总部经济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市总税收比重达到20%。

主攻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徐州市“十四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我市将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引培“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为主攻方向,实施重点领域总部企业引培专项行动,壮大先进制造业总部,提升现代服务业总部。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扩量提质,锚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本土优势制造企业市外拓展布局,推动“制造业经济”向“总部经济”转变,着力招引一批补链强链型总部企业,逐步打造总部形态,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企业达到90家。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总部高端发展,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钢铁冶金、绿色化工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批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高,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的总部企业,到2025年,传统优势产业总部企业达到45家。

推动建筑建材产业总部重塑优势,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提升,着力招引一批大型设计单位、知名施工建造企业的区域总部,促进建材企业向新型建材总部企业升级,到2025年,建筑建材总部企业达到20家。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总部融合发展,着力引培产业型物流企业,全力引进外资银行、产业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大力引进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企业设立区域功能型总部,大力招引会展经济、人力资源服务等总部企业,大力招引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总部企业,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总部企业达到40家。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总部提质增效,吸引高端商贸企业、文化旅游企业、居民服务企业在徐州设立淮海经济区区域总部,支持商贸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际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地区总部、采购中心。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引培一批数字文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企业总部,培育一批居民服务总部企业,到2025年,生活性服务业总部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中心城区引领 +县区特色发展

《徐州市“十四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在空间布局规划上我市将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层级推进,构建定位清晰、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提升总部经济核心区集聚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区,形成以中心城区为引领、功能板块为支撑、县区板块特色发展的总部经济空间布局。

核心区:重点打造新城区、中央商圈和淮海科技城等3个主城区总部集聚区,加快建设经开区、高新区和淮海国际陆港等3个功能板块总部集聚区,形成“3+3”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重点区: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县域板块园区总部经济错位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功能型总部经济园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清晰、支撑力强的总部经济重点区。

■名词解释:

【总部经济】指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