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12412”示范工程 助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样板
“有了高标准农田,旱涝不怕、种地不亏,俺们心里有底了。”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绿色稻田,沛县胡寨镇吴双楼村种粮大户孟庆勇信心满满,“麦收后接着种上水稻,还是订单生产,等到秋天肯定又是个大丰收。”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徐州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质与量齐升、名与实双赢。
顶层设计 推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市‘三重一大’项目考核内容。”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处处长王言华说,2021年徐州市出台文件,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重要内容。
按照农田建设项目化、项目实施具体化、具体推进责任化的思路,徐州形成了齐抓共管、部门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依据国家和省农田建设最新规章制度和相关要求,结合徐州实际,市农业农村局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农田建设项目第三方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农田建设项目市县两级管理制度体系。
“我们全面树立高质量理念,农田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王言华介绍。
“补丁地、巴掌田,种植收割两困难,灌溉需要跑断腿,涝了只能干瞪眼。”这首打油诗反映的是吴双楼村以前农业生产的窘况。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胡寨镇按照“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机宜耕”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总计完成建设面积2.5万亩,打造了有特色、有亮点、有效益、有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样板。
创新创优 推动五方面工作取得突破
“我们牢固树立创新创优理念,努力从五方面工作发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徐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在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实施高标准农田“12412”示范工程建设,即全市建设1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县、24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2个高标准农田示范镇,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努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样板。
在高强度投入方面,在保障亩均投入1750元的基础上,每县再安排不少于3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挡升级工程,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对县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在融资建设方面,指导睢宁县抓好沿251省道两侧5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建设工作,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县、镇两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发行融资解决。
在新增耕地方面,指导睢宁县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省级试点;引导新沂市、邳州市、铜山区、沛县开展新增耕地市级试点;推动丰县开展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试点,力争在新增耕地指标上实现突破。
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按照省市关于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的意见,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建成了7个市级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10个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水平。
近两年,徐州市坚持集中连片、集成配套,统一规划布局沟、渠、田、林、路,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2.9万亩、财政投资25亿余元。截至上半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60余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超7成。新建排灌站1492座、防渗渠2727公里等,栽植农田林网8.2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0万亩,农田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徐州市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水稻亩均产量580公斤以上,小麦亩均产量450公斤以上,亩均粮食增产100公斤以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增产2.1亿公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0.6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0.7万吨,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