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创奇迹 无私奉献谱新篇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唐朝诗人岑参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一诗,把新疆的高冷与孤寂渲染了千年。千年间,新疆始终在历史的风尘中缓行,直到半个世纪前,广袤的土地、亘古的荒原上,出现了一支刚刚脱下军装的生产兵团。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这座历史的孤城撬开了腾飞的天窗,让共同繁荣富强成为夜莺最美的吟唱,响遍新疆每一个角落。
血泪长歌英雄舞,大漠孤烟几寒暑?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的序幕。没有路,没有车,王震将军率领官兵用爬犁拉着行装和口粮,在人迹罕至的大漠荒滩安营扎寨,把星星之火播撒在天山南北。 “生在井冈山,转战南泥湾,戍边建兵团,安家戈壁滩!”概括了这支部队的一生!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命之始,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矗立起一座崭新的丰碑。他们用年轻的血肉之躯与贫穷、荒凉、落后斗争,用扛枪御炮的双手在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在茫茫的戈壁里开垦土地,播种粮食,在天山南北、亘古荒漠上创造出人定胜天的奇迹。
和烈日争辉,与严寒共伍。屯垦戍边大军开荒造田,大兴水利,用最简单的工具,用青春和生命在茫茫戈壁上开垦出万亩良田,为新疆百姓送去了生命之粮,结束了戈壁滩上不能长庄稼的历史。没有军饷、没有军服,单衣露着肉皮,棉衣露着棉絮,但是十月拖拉机厂、八一糖厂、八一钢铁厂、八一毛纺厂一座接着一座拔地而起。那是生产建设兵团用省吃俭用的血汗钱建起来的工厂,那是新疆腾飞的翅膀,那是新疆百姓繁荣富强的依仗。一代代兵团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矢志不渝践行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悔誓言。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戈壁大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亘古荒原,早已为棉山麦海所覆盖;历史的凄凉悲怆,早已为辉煌壮美所取代。如火如荼的塔里木,万顷棉海的莫索湾,瓜果飘香的炮台新镇……兵团的血脉在这里流淌,兵团的精神在这里传唱。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新一代兵团人已经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义无反顾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抗疫抗灾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继续为新疆的发展,为祖国的边防贡献青春和力量。
时光容易把人老,我们不能忘却的是,兵团创业者们曾经在这里挥舞第一面旗帜,燃起第一堆篝火。他们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