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贾汪:补上“生态欠账”!聚焦“双碳”愿景,重塑绿水青山
日前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主题论坛上,发布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鲜明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一批)》。徐州市贾汪区产业转型演绎化蛹成蝶新篇章作为生态工业模式典型案例进行展示。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徐州贾汪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大力气实施生态修复再造,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战略,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生态发展的特色之路,始终坚持以修复再造为主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积极打造新时代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贾汪样板”。
池杉岸柳初成荫
补上生态欠账 重塑绿水青山
实现由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
夏日的潘安湖,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难以想象,眼前这片地方,曾是采煤沉陷区。
江苏省委、省政府早在2010年以贾汪为示范区,按照“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理念,实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为主的综合治理,让采煤塌陷地变身生态大公园,被誉为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典范。
这也迈出了贾汪进行生态恢复的第一步,该区紧扣资源枯竭地区生态突出短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城煤灰半城土”蝶变为“一城青山半城湖”。创新“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模式。
同时,植树造林向荒山秃岭要绿色,开展两次“向荒山进军”工程,畅通水系向黑臭河沟要活水,畅通水循环,建成“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重现了贾汪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
贾汪区区委书记薛永谈到,作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贾汪已经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卖生态”的转变,绿色正成为贾汪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色。

补强产业弱项 重塑转型功能
实现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
曾经,贾汪因矿设区、因煤而兴,但也因煤而困。昔日靠资源发展的城市,离了资源该怎么活?这成了摆在贾汪人面前的生存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贾汪人民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贾汪确立了“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战略。坚决摒弃传统发展路径,持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坚定不移推进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改革,盘活发展空间。
据徐州市贾汪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雪峰介绍,“贾汪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拆除79家落后产能企业,削减焦炭产能580万吨、煤炭产能700万吨,退出炼铁产能407万吨、炼钢产能336万吨,腾出了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贾汪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集聚高端发展要素,构建起具有贾汪特色的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与ICT和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城郊都市农业“3+3”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新的起点上的弯道超越发展,三次产业比达到7.6:50.3:42.1。
“贾汪一直在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两山’互动,目前来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薛永说。

补齐民生短板 重建美好生活
实现由陈旧矿区到幸福家园的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贾汪区区长韩可说。
为做好生态这篇民生文章,贾汪区扎实开展了“百村环境整治”行动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深入推进“十大提升工程”专项行动,辖区“颜值”得到大大提升。
除了提升“颜值”外,贾汪更通过农旅融合打造旅游产业新板块,全面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合理布局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全域旅游,贾汪的香包远近闻名,基于此,贾汪成立10家香包合作社,建成香包大院、香包文创综合体、香包文化产业园,把“小香包”做成了“大产业”。
贾汪区区委书记薛永表示,接下来,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拓展“两山”基地的广度、深度和覆盖度,奋力开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