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铜山 > 正文

铜山:聚力打造“四高地一福地”

2021-07-3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1-07-3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7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铜山区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龚维芳代表中共铜山区第十四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打造“四高地一福地”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报告。

报告回眸过去五年铜山砥砺奋进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清晰地勾勒出铜山未来五年接续发展的“路线图”。

再出发,铜山将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打造“四高地一福地”,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过去五年

砥砺奋进,呈现“六新”

过去五年,铜山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三主”工作总要求,锚定“两高两强”新坐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民生共享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1、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优发展质量。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优势产业加速壮大,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安全应急特色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四大行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进展,“1+1+6”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 “765”项目计划扎实推进。“两带四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2、形象面貌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打开新格局

深入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开发和有序更新加快推进,抢抓市重大功能项目在铜山加速布局的历史机遇,谋划推进五大片区建设,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镇区“八个一”建设管理体系全面建立,全面实现天然气“镇镇通”、路灯“村村亮”、水冲公厕“村村有”、城乡一体化供水“户户通”,获批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省市特色田园乡村10个、美丽宜居乡村190个。

3、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入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股田制”改革面积扩大到5万余亩。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连续五年突破2亿美元。强化创新驱动,积极构建徐州高新区、大学路科技走廊、科技创新谷、产业研究院“一区一廊一谷一院”创新格局,制定实施“人才新政”,建成新型研发机构17家,在铜两院院士及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71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领军人才89人。

4、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发展环境呈现新局面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积极打造“四位一体”社会善治先行区,顺利完成省全要素网格化试点,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荣膺苏北唯一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汉王镇、北村村分别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称号。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迎来新变化

深入实施“八项富民”工程,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铜山合力共建幸福铜山“大家庭”,持续排查解决民生突出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工程,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6、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

扎实推进“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部实现“动态清零”,扎实开展“五型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探索形成了“四强四促”“党员中心户”“四个领办”等基层党建品牌。切实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等实践走在全市前列,“法治铜山”建设稳步推进。

未来五年

奋楫扬帆,实施“五大战略”

铜山区今后五年工作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深化实施产业突破、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生态优先、共建共治共享五大战略,高起点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生态高地、善治高地、宜居福地,高水平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为此,铜山将大力实施“五大战略”。

1、大力实施产业突破战略,实现综合实力全省领先。

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创新能级大幅提升。

3、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实现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4、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5、大力实施共建共治共享战略,实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谋划五年

接续奋斗,建设“四高地一福地”

一切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后五年,铜山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聚力打造“四高地一福地”。

●抓牢项目建设“生命线”,夯实发展根基,打造全省领先的产业高地

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强链补链行动,深入推进十二条优势产业链建设,做好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育强、现代服务业提质“四篇文章”,构建2个500亿级、1个400亿级、1个300亿级、4个100亿级的现代产业集群。

助力优质企业促升级,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延伸,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不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做精潜力企业,做实做细精神服务。

增强项目建设爆发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始终保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强劲态势,在招商引资上再加码,在项目建设上再突破,在园区载体上再提升。

●握紧改革创新“金钥匙”,厚植竞争优势,打造区域一流的创新高地

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五融合五落地”工程,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推动力,积极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

加速汇聚各类人才。全面落实市“555”引才工程,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打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聚集洼地,聚焦产业引人才,深挖资源育人才,优化服务留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潜力,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增点扩面、深化内涵、协同攻关,放大改革综合效应,打造更多具有铜山烙印的改革品牌,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社会事业改革,示范引领农村综合改革,激发铜山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激活区域协同“动力源”,加快城乡融合,打造令人向往的宜居福地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内涵。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加强城市更新与精细管理,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迈入现代化。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刷新乡村颜值,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精准发力提升民生质感。扎实推进社会“十二大体系”建设,努力在民生“七有”“八更”上实现更大突破,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更比一年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感一年更比一年强。通过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稳固提升社会保障,让铜山人在现代化的大道上,共同奔赴幸福美好生活。

●构筑山水相融“风光带”,推动绿色转型,打造宁静美丽的生态高地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构建起绿色生态经济体系。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污染治理的满意度。通过共治,呵护“一城清水”;通过精准整治,守护“一方净土”;通过提标防治,保护“一片蓝天”。

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不断提升执法监管水平,完善绿色激励制度,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

●共建和谐幸福“大家族”,提升治理能力,打造具有铜山特色的善治高地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具有铜山特色的“六治六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有效化解信访矛盾。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更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构建高水平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深化“法治铜山”建设。积极开展法治实践创新,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上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法治铜山”建设整体水平。

未来的铜山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不断开创“十四五”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建设“强富美高”新铜山的现代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