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科技“造云”打造“温室客厅”,提前来徐州园博园国际馆看“一云落雨”

2021-07-26  来源:汉风号客户端  编辑:孟祥
2021-07-26  汉风号客户端

◎文/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图/徐报融媒记者 武佩剑

第十三届国际园林博览会即将于今年9月在江苏徐州举行,自1997年以来,园博会共举办过十二届,举办城市分别为大连、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济南、重庆、北京、武汉等,第十三届园博会将于2021年在徐州举办,徐州是第一个举办国家级园博会的普通地级市。

在即将建成的徐州园博园内,你能看到一处由三个倒金字塔组成的场馆———国际馆。其倒金字塔结构,简直让你怀疑地心引力的消失。这个场馆还有一个名称,叫“一云落雨”,即使用现代科技雾化“造云”,打造“温室客厅”……那么,这个集“现代化”“科技感”“梦幻”“浪漫”于一身的国际馆到底长什么样?又是运用了什么高科技的建造方法?现在,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对立的同时

达到共存的和谐

7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徐州园博园中心位置的国际馆,三个正四棱锥型的建筑如倒金字塔般腾空于地面,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就像芭蕾舞者踮起纤细脚尖,站立在你面前。钢桁架结构的底座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场馆顶部木梁的配装工作。

“国际馆设计力图诠释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与统一。建筑为正四棱锥,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之一的金字塔与罗浮宫入口都采用了这种经典几何形式,它表达了纯粹的理性主义。”今年25岁的宫铭,是中建科技徐州园博园项目3标的技术负责人,直接分管国际馆项目,他告诉记者,“‘一云落雨’利用中轴独柱承重,人工建筑与自然地形之间仅通过一根柱子连接 ,因而使得三个大小不一的四棱锥状展馆能够以轻盈的姿态矗立在起伏延绵的自然地形上。如此,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少的侵占自然土地;另一方面,可以达成一种理性与浪漫‘对立共生’的状态。”

据了解,“一云落雨”建筑本体的主要承重构件———独柱结合,是该项目设计的主要难点。建筑由中柱承重,通过三角形桁架实现悬挑支撑地板。桁架下有四根柔性拉索,防止结构倾覆。

曲水流觞

用“水循环”打造温室客厅

“何云不落雨,落雨何止云”。徐州夏季炎热且少雨,本项目则在三个建筑的上空造出“一云落雨”,通过结合艺术与科技,不仅能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同时又是国际园区入口处重要地标,打造出恒温的“温室客厅”,在利于植物生长的同时,更利于身心健康。


那么,这里的“云”从哪来,雨“落”何处呢?据了解,为解决徐州夏季过热问题,又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一云落雨”设计了精妙的水循环系统,演绎节水理念。建筑之上安装15米高柱,柱端有米字分叉,安装雾化喷头,可喷射雾气,用以造云。同时以节水为目的,雨水喷射安装在高柱底端,喷射循环水,以冷却屋面。为防止循环水喷溅,屋檐安装天沟,天沟下垂PVC索,将水导入下天沟。

在循环水系中,10%的水用于雾化“造云”,90%水用于冷却玻璃屋面。喷射点位于高柱底端。循环水沿PVC索流下。水沿锁链流到底部回收漏斗,随着“曲水流觞”汇到场地最低处景观水池内。

“一云落雨”在达到降低建筑表面温度的同时,也是国际园区入口处重要地标。将其与建筑本体的主要承重构件——独柱结合,是该项目设计的主要难点。

变幻的光影效果

营造浪漫主义风格

“一云落雨”三个“倒金字塔”建筑物,分别用于乔木馆、种子图书馆和花卉馆。每个展馆都是一个温室,其玻璃屋顶可以为植物生长带来足够的阳光。记者了解到,不同折射率玻璃和水雾给室内带来变幻的光影效果,也成为设计的最大“亮点”之一。呼应最初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理念。极端理性的四棱锥人造建筑与浪漫主义风格的景观在对立的同时,达到共存的和谐。


“独柱结构,桁架承重结构屋面铺设两种不同折射率玻璃,形成交错光影效果。在引入阳光的同时,通过屋面水雾带走太阳光辐射热量。”项目技术负责人宫铭说,“建筑物与地面再通过拉索连接,稳固结构体系。斜对角肋梁承接主要屋面结构和水荷载肋梁屋面,将荷载传递给中轴独柱,结构直接暴露在室内空间,科技感与室外自然地形形成强烈反差。理性建筑与浪漫自然形成巨大反差:柔美的自然令建筑更具阳刚之气,而严谨的建筑令自然更具阴柔之美。”

“园区内地面景观模拟自然的柔美与浪漫,与建筑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形成巨大的反差,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差异与融合。”宫铭介绍,国际馆中还建有一处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整个序列的前端,其核心区域包含问询、休憩、卫生间等辅助功能。曲面屋顶设计呼应园区自然地形动态,中间设置下沉景观,保证一定程度自然采光的同时,引入外部风景,呼应展馆主题。

用理性表达欲望,用技术表达美学,将结构、电梯、楼梯、管道全部外露,造就了新的表现主义风格“高技派”。“一云落雨”不仅仅是“高技派”的单方面表达,同时寓画意派园林于其中,达到了多元素的美。建筑和园林相融合的美,或许正是园博园想去探索的意义之一。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