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调解促和谐 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 徐报融媒记者 柳喜峰 蒋新会
“2021年7月11日晚5:30,桑园村党支部书记邀请乡贤协会会长耿德堂,到桑园村调解一起因草莓大棚转让引起的矛盾纠纷,经过了解情况、分析缘由、说情析理、提出解决方案等,耿德堂成功将大棚转包矛盾调处化解,最终各方皆大欢喜。”这是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贤工作室值班日志上记录的一个简单案例。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贤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乡贤党支部以乡贤调解、乡贤艺术团宣传为抓手,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受到群众点赞。
▎乡贤调解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贤调解工作始于2014年,随着贾汪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多,为了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当地党委和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乡贤助和谐”活动,于当年11月18日成立在党领导下的“乡贤协会”,164名乡贤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成为党委和政府处理社会矛盾、打造和谐社会的得力助手。
“乡贤协会”成立后,通过建立党支部、乡贤调解工作室、工作站、乡贤之家等,完善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地处理辖区内老百姓的热点、难点和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所有问题都在乡贤工作室解决,形成了“用老百姓法儿,平老百姓事儿”的乡贤调解模式。
耿德堂告诉记者,乡贤们凭借着“地熟、人熟、事熟”和被乡亲们信任的特点,对土地流转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婚姻矛盾等进行调解,协会成立当年,成功调解矛盾188例,帮农民工追回工资260万元;2015年成功调解矛盾588例,帮助农民工追回工资160万元。此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各类矛盾纠纷逐年急剧下降,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大提升,群众的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大增加。目前,乡贤协会的主要精力转向了移风易俗和红白理事上来。
▎乡贤艺术团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乡贤党支部在调处纠纷、化解矛盾时,深感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事例的感化十分重要。于是,乡贤文化艺术团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乡贤文化艺术团。
艺术团成立以来,围绕本土文化特色,自编自演了百余个接地气的节目,内容涉及党的政策、村规民约、道德法制等,演出范围覆盖辖区84个自然村落,演出场次达1000余场以上。2015年参加了贾汪区农民文化艺术节演出;2016年5月参加了“江苏乡村旅游节”汇演,自编自导的小品《走闺女》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017年进行了“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贾汪区文艺演出乡镇(社区)行、“美好生活德法相伴”贾汪区法治文艺巡演镇村行和贾汪区“12·4”国家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活动专题演出;受凤鸣海、墨上集和大洞山等景区邀请进行了连续专场演出;2018年环境日期间,参加了“美丽贾汪我是行动者”演出活动;应邀参加了央视七套“乡约”栏目组的录制;春节期间连续一周“送戏下村”演出……
几年来,乡贤文化艺术团走街串巷,用最接地气的文艺节目,以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穿透力,提升了村民文明素质,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社会和谐稳定。
▎成立红白理事会 推动移风易俗
近年来,农村天价彩礼、人情攀附、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不仅增加了群众家庭负担,还助长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群众深受其累。
为减轻群众负担、减少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乡贤党支部经过调研,立足实际,成立乡村红白理事会,推选乡贤协会会长为红白理事会理事长,选出副理事长2人、理事13人。同时,在各村全覆盖设立分会13个,设分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8-10人,强化人员配备,实现指导“点对点”,服务“心贴心”。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办事标准、细化办事流程、严格奖惩措施,同时,建立红白事通知单、红白事婚庆申报单、红白事验收单、红白事保障协议“三单一议”,强化审核、服务、验收,形成红白事闭环管理,让事主省心、群众舒心、组织放心。
常态化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诚信农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充分挖掘勤俭节约、良好家风、孝老爱亲的典型事迹和人物,通过挖掘典型、宣传典型,鼓励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尚美德,进一步涵养好家风好民风好乡风。同时,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铺张浪费等不文明、不和谐事情,由所在村红白理事会分会进行协调解决,并列入红白理事会重点关注事项,通过持续协调、重点跟踪,实现矛盾有解决、问题有处理、观念有改变、风气有改善。
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喜事的彩礼降了、大操大办的事少了、人情往来的压力小了,随之而来的是村里的人情味浓了、村民的幸福感高了、整个氛围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