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锨一锹义务修路
|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李晓东
两个月前,铜山区刘集镇丁场村通往泉山区的乡间小路大寨路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每天得从这里经过六趟的丁场村村民刘传亮提及原先的路况皱紧了眉:“五步一个大坑,别说电动车,就是骑自行车的,都不知摔了多少人,下雨天,路更难走,坑里还积水,村里的妇女常有人摔得一身湿。”如今的这条路,虽然还是原先的“渣子路”,但坑坑洼洼处都用石料填平,村里人笑言,这路跟水泥路差不多平。
这改变,缘自这两个月来,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这条乡间小路的一个身影。
一件白衫,一条蓝裤,一双白鞋,一把铁锨,一把铁锹,一辆电动三轮,一个水杯和照明矿灯,见到80岁的丁场村村民崔玉林时,果不其然,他正在修补临近主路的一个大坑,“光填坑没用,得把周边高的地方先铲平,这样雨天水才能导到沟里,否则坑填得再平也白搭,石料被雨一泡,就不顶用了,路还会坑洼不平。”老人一边说,一边干,手里的铁锨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两个月来,每天早晨5点出门,中午12点回家给双目失明的老伴做饭,收拾停当后,出门继续干,直到日落时分再归家,从5月到7月,即便是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崔玉林一天也没有停过“工”。
两个月来,每天至少填10车料,这条1.5公里多的路,已被崔玉林修补得快见到了“头”。
“这可比前两年修得快多了,之前的4条路,也就是两公里的样子,俺修了两年多,多亏了村里人自发集资给俺买的这个新电动三轮车,要不哪能修这么快?”崔玉林说。
两年多前,老人开始义务修村里难走的乡间小道。
没钱买石料填坑,老人便“自作主张”到关停的水泥棒厂拉废弃石料。虽说是废料,可毕竟没经过主人的许可,老人怕担“偷料”的污名,便在全村“放出话来”,自家种的二亩地红薯,任村里人随意挖,就当抵料了。
老人坦坦荡荡,只行好事的磊落作风,村民看在眼里。几家关停棒厂的老板不仅把废料捐给老人无偿用,好料也任他使用。
虽说有一副好身板,可毕竟是80岁的人了,再健壮,也顶不上年富力强的小青年。每天一镐一镐地凿、一锨一锨地铲,老人的手磨出血泡后,又长上了厚厚的一层茧。干得实在累了,老人就给自己号个脉,心跳一分钟超过90下,就停下来歇会儿。
“跟以前吃过的苦相比,这算不上啥,别看我80岁了,这些活儿我干起来,就当锻炼身体。”老人一脸轻松地说。
可事实上,有时不服老也不行。老人修第二条乡间小路时,因为下雨,路上一直积水,路一侧的排水通道被附近工场堆放的垃圾堵死。老人想挖条沟把积水导走,可地越挖越硬,堵住排水的垃圾怎么挖也挖不完,连续干了7天,路上积水一直不下。
丁场村党支部书记刘远飞说,得知老人义务修路,是因老人为了修路用坏了借别人家的平板车,实在没辙了,才找到村里请求支援一辆平板车。
用村里支援的这辆平板车,老人填平了村里4条差不多2公里多长的路,每次下完雨后,老人也会再重新检查一遍。
村里人为了感谢老人,也为了让老人轻松些,一起集资给老人买了辆红色的小三轮,有了这辆三轮车,老人的干劲更足了,“每天至少填10车料,不干完这个数,就觉得没完成任务”。
加上快修到尽头的大寨路,两年多来,崔玉林填过的路快有5公里长了,村民不需再绕5公里路去泉山打工了,汽车也能在这些并不宽敞但平整的小道上放心行驶了。更让老人高兴的是,自己填的第一条路,过完秋天,村里就要修成水泥路了。
“我干的都是些该干的事,没啥值得说的。我守着这些‘道’,心里舒坦,能给别人带来点方便,干的这些事,便都值了。”崔玉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