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丰收献给党!江苏徐州:“党建+科服”助力乡村振兴
2021-07-04 来源: 编辑:崔东宁
2021-07-04
“党建+科服机制”不断创新,学科体系持续优化,科研实力持续增强,种质资源保护有序有力,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百强单位……近日,记者走进徐州市农科院,眼前一派干事创业生机勃勃的景象,奋斗正改变这个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单位!
徐州市农科院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为抓手,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会提质增效、支部基层讲习融入日常、专题培训强化党性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全体职工更好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聚精会神推动徐州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坚持“质量导向、内涵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上半年,徐州市农科院12个专业研究室充分发挥区位和技术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徐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学科体系持续优化
甘薯学科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甘薯重点学科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协调发展,对全国甘薯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彰显了甘薯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主办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子叶杂粮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学术交流及现场观摩会。
大蒜学科国内领先地位得到巩固。国家特色蔬菜体系大蒜品种改良岗位在“十四五”期间得以延续,服务全国大蒜产业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了健康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年生产30万株脱毒种苗的技术储备;深入一线开展产业调研,高质量完成“徐州市大蒜产业问题和科技需求”调研报告,并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新品种创制,技术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传统学科区域优势地位更加凸显。小麦、水稻等传统学科,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更加合理,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区域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区域优势明显增强。
小麦学科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技术研究,新审定的徐麦2023、徐麦38大面积示范表现突出,平均产量均在600公斤以上;参加国家生产试验的中强筋品种徐麦44、徐麦3078,省生产试验的抗赤霉病绿色品种徐麦DH9等反响良好;新品种徐稻15号、徐香粳16号理化品质达国标二级、稻瘟病抗性达中抗水平,实现了优质、高产、抗病等多性状的高效聚合。

科研实力稳步增长
今年上半年,徐州市农科院提前做好科研项目的科学谋划和布局占位,先后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3项,新上科研项目2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项),新增合同经费1009万元,到账经费918万元,为全院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淮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等4个项目成功申报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甘薯功能性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5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获得立项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徐州市农科院相关学科的优势地位。
科研产出成效显著
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各1项;徐稻15号、徐香粳16号、徐棉608、徐豆27、徐豆28、徐豆18和徐春5号等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江苏省审定;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个;获得授权专利10件,软件著作权3件;徐稻9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等3项标准获得徐州市地方标准立项;甘薯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发表论文25篇,编写专著1部。
科技成果供给有效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完善主推品种推介制度,并依托徐州市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组织开展“看禾选种”等示范推广活动,优质专用和绿色品种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大,良种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徐州市农科院共有17个新品种被列为省、市主推品种,2个品种被推荐为黄淮麦区南片赤霉病抗性较好的小麦品种,自育品种年推广面积在600万亩以上,其中徐麦35、徐麦33、徐稻9号、徐紫薯8号和徐豆18号年种植面积分为150万亩、100万亩、50万亩、80万亩和60万亩左右,为徐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种质资源保护有力有序
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徐州市农科院建有各类必需的种质资源保存库和保存圃,特别是甘薯种质资源形成了以试管苗库组培苗离体保存为主、田间圃保存和盆栽越冬保存为辅的三位一体保存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悠久、专业齐全、生态区位等自身优势,广泛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
目前,共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8416份,其中甘薯1241份、小麦1000余份、水稻2820份、玉米1500份、大豆800余份、棉花200余份、花生500余份、大蒜172份、山药92份,为持续进行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和优良品种培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构建“党建+科服”工作机制
把为群众办实事选准做实
徐州市农科院党委认真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推进实施“支部联村 助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构建“党建+科服”工作机制,形成了“人才、平台、成果三位一体”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特派员 一线精准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徐州市农科院每期选派3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各县区挂职。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学思悟行”的行动自觉和靠前服务的主动性,创新性提出了徐州市农科院《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拔管理办法》,目前已选拔了14名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青年科技人员基层驻点2年,14名科技特派员涵盖稻、麦、棉、油、园艺、果树、甘薯等7个专业,他们将依托全院人才、平台和成果优势,实现对徐州市7个县(市)区的全覆盖式服务,真正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问题。

构建多类型科技服务平台
徐州市农科院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依托“惠农e享”培训品牌开展线上培训,目前累计开展授课30次,累计在线18000余人次;发挥“亚夫工作站”服务效能,开展线下科技服务,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素质,目前,亚夫科技服务贾汪江庄工作站正式揭牌并启动;深化“科技服务+保险”工作,为农业生产防灾减损、增产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服务三农”保驾护航;加快重点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培育,通过院地共建方式,分别在7个县(市)区,遴选了院外13个基地作为2021年—2023年度院地共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基地示范内容包括小麦、水稻、棉花、大豆、花生、果树等徐州主栽作物“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徐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党建+”工程 助推成果转化落地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活动,结合“支部联村,助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6个党支部对口帮扶6个村(镇),深入一线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第一党支部对口帮扶睢宁县梁集镇北河村,发挥甘薯国家队优势,为当地甘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指导村民种植紫薯8号,推广大垄双行技术,目前取得良好成效。
第二党支部全力支撑大豆、花生、水稻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新品种18个,集成示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8项,指导人数达3400人次,开展毛豆—大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示范660亩,亩增效400元左右。
第三党支部发挥国家大蒜团队优势,协助宿羊山镇大蒜新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大蒜展示资源106份,示范育成大蒜新品种3个,集成示范绿色生产技术1项,举办大蒜绿色生产技术培训班5次,累计培训蒜农1200余人次。
第四党支部与贾汪区江庄镇、徐薯薯业等建立了政研企联合党委,共建徐州现代甘薯产业园,实现了贾汪甘薯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
第五党支部与利国镇谭家村联建共建,通过技术培训和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的形式,推广种植“徐麦35”等小麦良种2000余亩,辐射周边种植3000余亩,技术帮扶使小麦亩产由700斤至800斤提高到亩产1200斤以上。
第六党支部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助力张集镇店西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示范推广新技术5项,引进火龙果新品种3个,草莓亩产增收800元以上,火龙果亩产增收500元以上,实现了草莓、火龙果产业增产增效。
甘薯产业园建设卓有成效
徐州现代甘薯产业园是“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暨“支部联村”活动的典型成果,是市农科院与贾汪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的“政研企”合作品牌。
该产业园按照“一中心(江庄镇核心区,以高村为中心,辐射独山村、竹园村、杏窝村等)、三基地(茱萸山街道基地、汴塘镇基地和紫庄镇基地)”产业布局,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力量、贾汪区高亢丘陵山地资源和当地农民世代种植甘薯的传统,旨在打造“徐州甘薯”地理标志,打响“中国甘薯NO.1”品牌。市农科院选派3名甘薯专家,驻点提供技术帮扶;在江庄镇重点建设“特色甘薯生产加工及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同时为对口扶贫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20万元帮扶款和18万株脱毒薯苗。目前,甘薯产业园已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特色甘薯1万余亩,经济效益达5790余万元。
徐报融媒记者:蔡思祥 樊海涛
通讯员 :孙扬 董玲霞
编辑:崔东宁